近海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是眾多漁業生物的關鍵棲息地和優良漁場,支撐著近海漁業資源的補充和可持續生產。在我國,近海漁業提供了90%以上的海洋捕撈產量,是我國優質蛋白的重要來源。伴隨著大規模圍填海工程、陸源污染、海水養殖等高強度人類活動的加劇,近海環境和資源問題日益凸顯,如富營養化導致的赤潮、水母暴發等生態災害,濕地減少引起產卵場、育幼場碎片化或功能消失等,使得近海漁業資源的補充和可持續性嚴重受損。近海環境變化對漁業種群的影響及其資源效應是海洋生態系統演變和生物資源可持續產出前沿領域的基礎科學問題,其研究對保障我國食物安全、提升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國家重大需求具有重大意義。
本項目針對2015年973項目申報指南中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的第8項 “近海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及其資源效應”,圍繞“漁業種群早期生活史生境的形成和變遷過程與機理”和“漁業種群早期補充過程的驅動基礎及其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響應機制”等關鍵科學問題,以漁業資源的種群補充過程為主線,針對近海環境變化對漁業種群補充過程的影響及其資源效應深入研究,提高預測水平,為修復漁業種群早期生活史生境、養護漁業資源、促進近海漁業持續健康發展作出科學貢獻。
項目預期目標:科學認識漁業種群早期生活史生境的形成和變遷特征與機理,在近海環境變動下漁業種群的補充過程及其資源效應等前沿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通過項目實施,進一步提高研究隊伍學科交叉的能力,培養青年科學家,加強相關實驗室建設。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擬選擇人類活動活躍、環境變化劇烈,產卵場最為集中,素有“黃、渤海漁業資源搖籃”之稱的渤海三灣一河口(萊州灣、渤海灣、遼東灣、黃河口)為主要研究區域,以重要經濟漁業種群為研究對象,圍繞環境變化對漁業種群生活史的關鍵生境(產卵場、育幼場等)和關鍵過程(早期生活史階段)的影響進行研究。
主要研究內容及設置3個課題:
1)漁業種群早期生活史生境的形成和變遷過程與機理;
2)漁業種群關鍵資源補充過程及其環境驅動機理;
3)漁業種群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響應機制及其資源效應。
本項目由科研一線中年科學家作為課題負責人,具備潛力的中青年科研人員作為科研主力形成的多學科交叉的優秀科研團隊,參加人員15人,其中高級職稱14人,包括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百千萬工程人選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3人,多數具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和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