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近海環境
變化對漁業種群補充過程的影響及其資源效應”項目
工 作 簡 報
第 01期 2015年4月28日
“近海環境變化對漁業種群補充過程的影響及其資源效應”
項目實施會暨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2015年4月22-23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 “近海環境變化對漁業種群補充過程的影響及其資源效應”項目實施會暨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項目科技部責任專家唐啟升院士、劉秦玉教授、項目特邀顧問蘇紀蘭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劉晴副院長、項目專家組、各課題負責人、科研骨干及相關科研人員等50余人參加了會議。
項目實施會儀式由項目承擔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孔杰副所長主持,首先孔杰副所長代表承擔單位致歡迎辭,劉晴副院長代表項目依托單位、劉秦玉教授代表責任專家、項目首席科學家金顯仕研究員分別講話。金顯仕研究員、王震宇教授、竇碩增研究員、單秀娟副研究員分別對項目及課題的實施方案進行了匯報,項目責任專家、項目特邀顧問、項目專家組進行了質詢,并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明確落實了研究任務和目標,細化了實施方案。此外,項目還進行了學術交流及下一步各課題具體工作計劃的研討,并對項目公共航次及實驗方案、項目和課題內部管理事項進行了討論,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
一、 項目責任專家、項目特邀顧問、項目專家建議
1、973項目應該從國家需求層面出發,注重成果的原創性、對政府決策的影響性和對產業發展、成果轉化的推動性,解決其相應的基礎應用研究問題;
2、漁業種群補充過程作為世界科學難題,當今,其研究在全球進展緩慢,其艱巨性不言而喻,項目應重點突破,聚焦1-2個關鍵點,而不是面面俱到;
3、各課題在宏觀上要理清思路,在微觀上要取得機制突破。首先要圍繞關鍵科學問題加強研討,從近海環境變化和補充過程這兩個關鍵詞和“三灣一河口”的相關背景入手,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突破創新,達到研究目標、解決關鍵問題;
4、渤海作為一個半封閉的海灣,由于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的綜合影響,其環境變化速度較快,研究過程中應注意環境變化的階段性影響和持續性影響。同時,作為研究區域“三灣一河口”中的黃河口,黃河調水調沙對黃河口生境的影響在今后的項目中應予以重視;
5、注重調查方法的革新和新調查技術的應用,如遙感資料的應用、物理海洋數值模式的應用、觀測與模型驗證相結合的方法等;
6、各課題嚴格按照課題任務書和年度計劃執行,細化研究內容和實施方案,落實到具體的責任人;
7、環境變化涉及到的內容較大,各課題細化環境變化的分類,定量解析具體環境變化對漁業種群補充過程的影響;
8、各課題要思考研究難點、尋找突破點、增加亮點,加強學科間、課題間、相近研究任務之間的交流,避免重復研究,同時也注重研究成果的自我檢查,避免研究成果的重復利用。
二、項目管理及數據匯交共享
1、項目辦公室
l單秀娟:日常管理總負責,項目進展情況、年度報告和經費預、決算及使用等;
l卞曉東:組織項目會議;
l欒青杉:公共航次數據及各種資料、網站、工作報告存檔、完成項目簡報、會議紀要;
劉志鴻:統籌協調。
2、各課題聯系人
l課題1:李鋒民
l課題2:劉金虎
l課題3:單秀娟
3、經費管理
嚴格按照財政部、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調整國家科技計劃和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管理辦法若干規定》、《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支出,專款專用。
4、數據共享和匯交
項目公共航次及本項目經費開展的海上調查所獲取的調查數據資料必須匯交至項目辦公室。數據使用應遵守科研學術道德,項目組內使用他人數據,首先需提出申請并經數據提供人同意。
5、文章發表
要求973項目及課題放在前兩位。
三、項目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1、實驗生態學
各課題根據研究任務和內容開展。
2、野外調查
l5月、6月和8月組織3次大面調查,包括漁業資源、魚卵仔稚魚、生物環境、理化環境等;
l6月上旬、7月上旬和7月下旬在“三灣一河口”區域進行產卵場調查;
l5-8月黃河口水域連續25h以上的定點觀測;
l黃河口、遼河口濕地專項調查;
l渤海沉積柱樣品采集。
3、項目網站
建立項目網站,共享相關數據和文獻,增進學科之間交流。
文件鏈接:/973program/UpFiles/file/20160328/2016032808214904490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