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2nfys"></tbody>
  •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samp id="2nfys"></samp>

      <samp id="2nfys"><ins id="2nfys"><u id="2nfys"></u></ins></samp>

      1. <progress id="2nfys"><bdo id="2nfys"></bdo></progress>
      2. <samp id="2nfys"></samp>

      3.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4. <tbody id="2nfys"><bdo id="2nfys"></bdo></tbody>

      5. <menuitem id="2nfys"><strong id="2nfys"></strong></menuitem>

        國內漁業動態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漁業動態 - 正文

        資源養護托起近海漁業的希望

        日期:2017-01-18 00:00    作者:中國漁業報    來源:     打印    加大 減小

        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捕撈生產效益逐年下降、漁民收入普遍不高。近年來,我國近海漁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諸多方面的嚴峻挑戰。為解決這些突出問題,緩解近海漁業資源壓力,促進近海漁業持續健康發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金顯仕帶領研究團隊進行技術研發、集成與創新及產業化示范,突破了一系列衰退漁業種群重建及資源養護的共性關鍵技術,從本質上推進了近海漁業資源修復和養護的發展進程。

        觀念落后,研究滯后

        一直以來,國家非常重視漁業資源養護和修復。早在2006年,國務院發布《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漁業資源養護和修復被列為重點內容之一。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年-2020年)》明確提出,重點研究開發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技術。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指出,加強海洋漁業資源環境保護,養護水生生物資源,改善海洋生態環境。

        許多政策都高度重視漁業資源養護和修復的發展。“漁業資源養護和修復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有效增加漁民收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還能增加就業機會,促進捕撈漁民的轉產轉業。”金顯仕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

        目前,增殖放流、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建設是近海漁業資源養護和修復的主要措施。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了漁業資源放流增殖活動,大規模的增殖活動始于20世紀80年代黃渤海中國對蝦、梭子蟹、真鯛、牙鲆等種類的放流。近年來,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增殖放流在全國范圍內蓬勃開展。

        然而,與大規模增殖業發展不相適應的是,觀念落后和基礎研究滯后,致使大規模的放流增殖存在明顯的盲目性。

        “突出表現在,一是放流種類、時間、地點、規格缺乏科學論證;二是‘增殖容量’缺乏科學的評估技術;三是放流增殖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嚴重缺失;四是放流苗種的種質保障技術尚不成熟。”單秀娟在接受筆者采訪時指出。

        專家表示,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近年來發展較快,但在礁體材料、結構布局、魚礁場形成機理、人工藻礁和海底植被構建等方面的技術研發嚴重滯后,致使目前我國的人工魚礁及海洋牧場建設盲目性較大。因此,上述共性關鍵技術亟待突破,為近海漁業資源修復和養護的科學、有序發展提供指導和技術支撐。

        基于生態系統的漁業管理

        近海漁業資源狀況堪憂,捕撈產量超過近海漁業資源的補充能力,讓時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學科首席科學家的金顯仕感覺肩上的責任非常重大。

        為有效修復和養護近海漁業資源,金顯仕帶領團隊在我國開展了近海資源養護關鍵技術的研發和集成示范工作,并主持了我國第一個資源養護的農業部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黃渤海生物資源調查與養護技術研究”及后續資源養護作為重點任務的科技支撐計劃、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等多個項目。

        金顯仕及其項目研究團隊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將漁業資源的生態養護和修復作為長遠目標,經過近10年的探索,解決了一系列資源養護共性關鍵性技術問題,研究并示范、推廣“生態性放流”;創新性地將“增殖生態容量”、“增殖生態效應”、“生態風險”、“最小繁殖群體”等引入到增殖效果評價體系,使放流增殖納入了“基于生態系統的漁業管理”這一國際前沿管理模式。

        “我們建立了多種類增殖放流容量評估技術及生態容量模型;采用分子標記建立了一種全新的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效果評估方法,構建了增殖效果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促進了漁業資源養護和增殖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發展。”金顯仕介紹。

        此外,研究團隊突破了鲆鰈類小規格苗種標志放流的技術,研發創新了標志類型、標志方法和標志規格及批量快速標志技術,首次闡明了中國對蝦不同規格苗種放流效果和投入產出比,創制了主要增殖放流物種種質快速檢測技術,搭建了增殖放流生態和遺傳風險評估框架。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漁業資源與生態系統研究室副主任單秀娟表示,項目研究團隊還研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典型水域生態礁與海珍品增殖礁構建技術,創新了自然海域大葉藻播種增殖技術,增殖示范效果良好,顯著提高了近海漁業資源養護和增殖能力,促進了我國近海漁業資源養護的健康持續發展。

        據統計,研究成果獲得授權專利17項,制定標準或規程11項,在沿海各省市舉辦培訓班36次,培訓漁民3600余人次,促進了漁業資源養護和修復的規范化和科學化。研究成果在2015年獲得海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其團隊也入選農業部“十大農業科研創新團隊”。

        在金顯仕看來,研發的多種類增殖容量評估技術、生態風險評估技術及增殖效果評估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增殖放流工作的盲目性。自主研發設計的海珍品增養殖礁型,資源養護效果明顯、生態效益凸顯。

        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并舉

        項目執行期間,研究團隊建立了5個增殖放流示范區和4個生態環境修復示范區。

        秦皇島牙鲆增殖放流示范區和黃驊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和梭魚增殖放流示范區比較成功。近5年,指導放流各類苗種658700萬尾,包括中國對蝦630000萬尾,三疣梭子蟹累計27000萬尾,梭魚1700萬尾等。累計創產值約26億元,累計新增產值約13億元,全省綜合經濟效益達28億元,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萊州灣金城資源養護綜合示范區的面積已達到1000畝海域,共建設單位礁640個,累計投放圓管型、星體型等混凝土構件及石塊礁等人工礁體15.9萬空方,帶動相關企業、漁民累計新增產值1億元,帶動就業崗位1000多個,獲綜合經濟效益5億元以上。

        “我們以示范區為核心,輻射帶動了周邊地區及全國沿海漁業資源養護與修復進程,引導我國的漁業資源增殖向‘生態性放流’方向發展。”金顯仕表示。

        “同時,漁業資源養護和修復工作的開展,有利于漁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漁民轉產轉業,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單秀娟說。

        專家認為,研究成果在科學指導漁業資源增殖、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生態修復示范區建設方面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養護型近海漁業是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戰略性新興漁業的基礎,信息化和數字化是現代化新興產業的主要特征。下一步,該團隊將實現增殖放流、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全產業鏈條連續數據采集和全過程追溯,建立智能化的近海漁業資源養護與監測平臺,扎實推進近海漁業資源的生態養護和合理利用,推動“藍色經濟”發展。

        三级片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