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2nfys"></tbody>
  •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samp id="2nfys"></samp>

      <samp id="2nfys"><ins id="2nfys"><u id="2nfys"></u></ins></samp>

      1. <progress id="2nfys"><bdo id="2nfys"></bdo></progress>
      2. <samp id="2nfys"></samp>

      3.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4. <tbody id="2nfys"><bdo id="2nfys"></bdo></tbody>

      5. <menuitem id="2nfys"><strong id="2nfys"></strong></menuitem>

        媒體關注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關注 - 正文

        以海為帆 奮楫逐浪

        日期:2023-07-16 09:13    作者:    來源:     打印    加大 減小


          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rb/h5/resfile/2023-06-09/08/Page_h.jpg?v=1

        青島日報2023年06月09日版面

          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rb/h5/resfile/2023-06-09/08/rb0609sd12_b.jpg

        楊紅生

          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rb/h5/resfile/2023-06-09/08/rb0609sd3_b.jpg

        董韶光

          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rb/h5/resfile/2023-06-09/08/rb0609sd5_b.jpg

        曲克明

          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rb/h5/resfile/2023-06-09/08/rb0609sd2_b.jpg

        單俊偉

          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rb/h5/resfile/2023-06-09/08/rb0609sd8_b.jpg

        張曉東

          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rb/h5/resfile/2023-06-09/08/rb0609sd6_b.jpg

        薛長湖

          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rb/h5/resfile/2023-06-09/08/rb0609sd9_b.jpg

        張訓華

          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rb/h5/resfile/2023-06-09/08/rb0609sd10_b.jpg

        鄭軼

          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rb/h5/resfile/2023-06-09/08/rb0609sd4_b.jpg

        高長峰

          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rb/h5/resfile/2023-06-09/08/rb0609sd11_b.jpg

        鄒圣燦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突出海洋特色,激勵海洋英才,青島交出首份“答卷”。

        6月8日下午,全市經略海洋工作會議暨市委海洋委全體會議召開,會上宣布了首屆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名單,楊紅生等3人為“青島市現代海洋杰出英才”,張訓華等7人為“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充分肯定他們在促進海洋領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動海洋傳統產業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發展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

        這是青島落實2022年出臺的第一部精準激勵海洋人才創新創業政策《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激勵辦法(暫行)》所開展的首次“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評選。入選名單的10人中,有海洋龍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主營業務符合青島現代海洋產業重點支持發展方向;也有海洋院校的科技人才,在一線從事海洋領域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他們在海洋牧場建設、養殖工船研發、海洋食品研發、海洋儀器裝備研制、海洋生物資源利用、海水淡化等領域極具代表性,推動甚至引領了行業發展。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按照計劃,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將每年評選一次,這既是對海洋人才創新創業的激勵,也是青島廣納天下英才的宣言。

        記者深入采訪了首屆10位海洋英才,采擷其代表性成果,展現他們以海為帆、奮楫逐浪的風采。

        2022年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名單

        青島市現代海洋杰出英才

        楊紅生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薛長湖 ?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青島海洋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院院長

        董韶光 ?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青島國信藍色硅谷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

        張訓華 ?山東大學教授

        曲克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鄭??軼??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研究員

        單俊偉??青島海大生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高長峰 ?山東海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

        張曉東 ?青島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青島百發海水淡化有限公司總經理

        鄒圣燦  頤海產業控股有限公司、青島琛藍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紅生:深耕海洋牧場,建設“藍色糧倉”

        建設海洋牧場,構筑“藍色糧倉”,是我國幾代海洋科學家的構思和夢想。進入21世紀,在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楊紅生為代表的眾多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推動下,這一夢想最終如愿以償。

        “我出生在安徽皖西,為了溫飽,小時候吃過很多紅薯。其實特別想吃魚,更希望我們整個村的人都能吃到魚。1982年,我報考大學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水產專業。后來到青島讀博、工作,始終聚焦海洋漁業領域。”回顧自己的海洋牧場研究道路,楊紅生如此說。

        1997年,山東海域養殖的櫛孔扇貝出現了大面積死亡,楊紅生深刻地認識到,讓更多的人吃上海鮮,靠單純的“養殖”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要建設海洋牧場。

        “中國海洋牧場應該強調環境保護、資源養護和漁業持續產出三大功能。要在水域建設綠水青山,然后再變成金山銀山。”楊紅生說。近年來,他帶領團隊系統開展了海洋牧場原理認知、設施研發、技術突破、模式構建及應用推廣,直接參與了萊州灣、祥云灣、嶗山灣等多個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引領支撐了我國海洋牧場發展。

        針對海洋牧場定義模糊的問題,2019年,楊紅生等專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230期雙清論壇上,明確了海洋牧場的概念和內涵,獲得行業普遍認可。

        針對海洋牧場建設缺乏標準的問題,2021年,楊紅生作為首席專家編制完成《海洋牧場建設技術指南》。這是我國首個海洋牧場建設領域國家標準,可為全國海洋牧場建設提供指導。

        2022年,楊紅生針對當前我國海洋牧場建設過程中存在的技術與模式等短板,又系統提出和闡述了海洋牧場3.0的概念和發展思路。在他看來,海洋牧場3.0是以數字化和體系化為驅動力,涵蓋淡水和海洋的全域型水域生態牧場。它首先強調全域性,即把一個海灣、一片灘涂、一個河口或者一個島嶼當成一個牧場來設計。其次強調系統性,從海洋拓展到淡水,建設淡水生態牧場。目前,他正帶領團隊在安徽、江蘇等地謀劃海洋牧場3.0建設。

        “海洋牧場3.0是我國海洋牧場發展的重要創新,是我國漁業發展模式和業態的新賽道。”楊紅生展望說,未來,他將繼續帶領團隊,以創新支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全面升級,推動我國海洋牧場建設從2.0向3.0階段邁進。

        董韶光:創新打造全球首艘深遠海“養殖航母”

        青島是我國藻、蝦、貝、魚、參五次海水養殖浪潮的發源地。2022年,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在青島交付運營,標志著我國深遠海大型養殖工船實現零的突破,承載著青島繼續引領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的夢想。“國信1號”的誕生,離不開養殖工船創新團隊,而團隊帶頭人正是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青島國信藍色硅谷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董韶光。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漁業大國,但目前還有很多現實問題需要突破,比如陸地、近海養殖面積減少,捕撈量整體下降。在不斷調研中,我們認為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是深遠海養殖,并且看好了養殖工船的發展潛力。”董韶光說。

        “國信1號”是全球首艘養殖工船,因此在初建階段,船如何造、魚如何養、產業如何落地,一個個難題擺在面前,沒有任何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前方沒有路,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走過。”董韶光帶領團隊與科研機構合作,經過18個月創新攻堅,“國信1號”于2022年5月建成運營。

        “‘國信1號’一方面可發揮船舶游弋屬性,移動躲避臺風赤潮等惡劣氣候,選擇最佳海域、最宜海況進行養殖;另一方面可發揮封閉艙養的可控性,有效確保工業化、智能化養殖手段的建立和升級,從而將廣袤的深遠海變成供應優質蛋白的藍色糧倉。”談及深遠海養殖工船的養殖優勢,董韶光表示。

        2022年9月,“國信1號” 養殖工船首批大黃魚起捕上市,市場反應熱烈。“我們為何選擇首先養殖大黃魚?其實是根據種質資源、市場接受度、價格等10余項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 董韶光介紹,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大黃魚是最難養殖的海水魚之一, “我們決定先從最難的品種開始突破,來驗證養殖工船的可行性。解決這個問題后,再養殖其他魚類,我們有信心和把握。”

        眼下,董韶光正帶領團隊開展后續養殖工船的建造籌備工作。他說,2023年,國信集團將推動至少6艘養殖工船的建設,其中1艘30萬噸級,相較“國信1號”將是質的提升。未來5年,國信集團將陸續投資建造50艘養殖工船,形成總噸位突破1000萬噸、年產海水魚40萬噸、年產值500億元的深遠海養殖船隊。

        “未來,我將帶領團隊繼續以逐夢深藍的勇氣,以‘耕海牧漁,工船引領’的實干精神,引領行業變革,讓養殖工船成為中國的一張新名片。”董韶光說。

        曲克明:引領循環水養殖技術,推動漁業環境保護

        建設漁業強國、海洋強國,離不開一代代海洋科技工作者接力拼搏。37年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曲克明以服務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為出發點,牽頭突破了水處理關鍵技術,引領推動我國循環水養殖產業化;豐富和發展了海洋漁業環境損害評估的理論與技術,支撐了我國漁業可持續發展。

        “我國傳統的養殖模式如池塘養殖、近海養殖、工廠養殖常常存在諸多問題,例如超采地下水、養殖水資源利用率低等,必須轉型升級。”曲克明說,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作為一種新型、先進的養殖模式,最大的特點是通過一系列技術實現了養殖廢水處理后循環使用,在水資源利用、養殖廢水排放控制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已在發達國家的工廠化養殖中被廣泛采用。

        在國家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支持下,曲克明帶領團隊歷經20余年研發,突破了多項循環水處理關鍵技術,研制12項水處理重大裝備填補國內空白。同時,構建了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體系和海水魚類循環水高效養殖系統,循環水利用率95%以上,實現了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尾水達標排放。建立的節能環保型高效循環水養殖體系,是目前國內最先進和實用的循環水養殖模式,在國內主持設計和新建了40萬平方米循環水養殖車間,增加效益超3億元。多次入選農業農村部十大主推漁業技術,得到業內的廣泛認可。

        曲克明的另一項重點工作,是帶領團隊系統研究了污染事故對漁業資源和漁業生產損害的評估方法,豐富和發展了海洋漁業環境損害評估的理論與技術。“整體來看,海洋溢油的影響和危害是最大的。”曲克明說,經多年探索研究,他們構建了海洋溢油事故對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影響的評估模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操作性強的污染事故經濟損失評估指標體系。目前,曲克明帶領團隊制定的國家標準《漁業污染事故經濟損失計算辦法》是我國該領域唯一的合法依據,有力支撐了我國海洋漁業的科學管理和近海生態環境修復與漁業資源養護工作。

        曲克明表示,未來,他將繼續在循環水養殖和漁業環境保護兩個方向上發力,力爭推出更多可推廣應用的成果,推動我國從漁業大國向漁業強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邁進。

        單俊偉:引領中國海藻生物肥料產業發展

        海洋中蘊含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是開發食品、藥品、化工產品的巨大寶庫。聚焦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賽道,青島海大生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大生物”)董事長單俊偉帶領企業矢志不渝進行技術創新,推動海大生物成為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領域的新興產業代表。

        單俊偉于1988年從山東海洋學院(后來的中國海洋大學)畢業后留校任職,長期致力于海洋藥品和食品的研究工作。2000年創建了海大生物,多年來一直專注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海藻生物肥料是以海藻為基礎原料,利用生物技術對其中的營養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質進行科學加工制成的新型特種功能肥料,能夠促進植物生長,在增加產量的同時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減少化肥的使用。20多年來,單俊偉帶領海大生物取得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就是開創和引領了中國海藻生物肥料產業的發展。

        “2000年,國內了解海藻生物肥料產品的企業和用戶還很少,能意識到海藻生物肥料產業巨大潛力的也不多。”作為我國海藻生物肥料的拓荒者,單俊偉堅信海藻生物肥料的產品價值。近幾年來,隨著我國農藥、化肥雙減政策實施,綠色農業的崛起,海藻生物肥料產業迎來了發展契機。經20余年沉淀,目前海大生物已研發出3大品類、200多個品種海藻生物肥料,其中一半產品出口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續多年產銷量居國內第一,成為我國新型特肥領域名副其實的引領者。

        在海藻生物肥料的研發過程中,單俊偉帶領海大生物不斷創新,結合植物生長的抗逆、抗病和增產需求,以及化學肥料產業升級的發展需求,開發出雙藻源海洋生物刺激素等十多種海洋功能性生物制品,進一步提高了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化利用水平。

        在海大生物使用的海洋生物資源中,滸苔是原料之一。多年來,單俊偉的另一項代表性成果,是帶領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升級和創新,形成了滸苔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并應用到青島歷年的滸苔處置工作中。相關成果獲得國家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目前,海大生物已步入高速發展期。”單俊偉表示,專注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海大生物將結合市場需求,不斷進行產品開發、技術升級和市場開拓,為人類大健康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

        張曉東:引領青島海水淡化產業發展

        青島是全國缺水最嚴重的城市之一,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9。向浩瀚的海洋要淡水,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是青島解決淡水資源緊缺問題的方向之一。自2008年從事海水淡化工作以來,青島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青島百發海水淡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發公司”)總經理張曉東作為親歷者、建設者,引領了青島海水淡化產業發展。

        “青島海水淡化產業走在國內前列。早在2006年,青島就發布了全國第一個城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劃。隨后引進西班牙海水淡化技術和發展模式,支持百發海水淡化廠發展。”張曉東說,2014年,百發公司由中外合資轉為國有,西班牙公司退出后,他帶領技術人員全方位攻關,改造、升級百發海水淡化項目,實現海水淡化產水量提升近十倍,并實現海淡水直接并入青島市政管網與自來水摻混供水的歷史性突破。目前,該項目是全國唯一一個實現滿負荷運行的10萬噸級海水淡化項目,是全國最大市政海水淡化項目、全國運營最為良好的海水淡化示范項目。

        百發海水淡化項目的成功運行,開創了青島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的先河,極大帶動了青島以及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近年來,張曉東還牽頭實施10萬噸級青島董家口海水淡化項目、10萬噸級百發海水淡化二期項目。其中,青島董家口海水淡化項目是全國首個自主設計、自主建設、自主運營的10萬噸級海淡廠,推動多種關鍵技術及裝備實現國產化。

        “噸水電耗水平是評價一座海水淡化廠發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標。西班牙主導運行百發海水淡化廠時,生產1噸淡水需要耗電4.5度。經我們改造、升級,目前百發海水淡化廠噸水電耗已經降到3.5度,董家口海水淡化廠更是降到2.5度。”張曉東表示,近十年來,百發海水淡化廠和董家口海水淡化廠已累計供水超2億噸,約相當于14個西湖的容量,有效緩解了青島淡水資源匱乏的問題。

        目前,青島海水淡化規模達到34.1萬噸/日,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在新的起點上,張曉東正帶領企業前瞻布局,推動反滲透膜等海水淡化關鍵部件使用、改進,加快國產化替代進程,塑造我國海水淡化產業新名片。“青島海水淡化產業做到全國第一還不夠,未來,我們將朝著聚力打造‘全球第一’海水淡化產業高地的方向發力。”張曉東說。

        薛長湖:引領海洋水產加工產業技術進步

        水產品不僅是人類優質食物的重要來源,而且是開發功能性營養健康食品和生物制品的重要資源。在30多年的教學和科研中,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青島海洋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院院長薛長湖帶領團隊在海洋生物資源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引領了我國水產品加工技術進步,助推我國海洋水產品加工產業發展。

        “很多人理解的水產品加工比較片面,認為就是將捕撈的魚端到飯桌上,或將魚做成魚丸等產品。實際上這只是最初級的加工。”薛長湖說,水產加工最重要的是讓水產品中的獨特營養成分發揮出最大價值,為人類健康服務,而這最終靠的是先進技術。

        過去,我國海洋水產品加工以傳統加工方式為主,蛋白、糖類及脂質資源的利用率低,高值化產品少,制約了海洋食品及海洋保健食品加工產業的高端發展。“我們近年來取得的最具標簽性的成果,就是通過攻克多項技術,推動我國海洋水產品從傳統加工升級到生物加工、營養功能加工、高品質控制加工等分子加工水平。”薛長湖說。

        在海洋水產品生物加工和水產品營養功能加工方面,薛長湖帶領團隊牽頭完成“海洋水產蛋白、糖類及脂質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顯著提升了我國海洋水產品加工行業的技術水平與效益,獲得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在海洋水產品高品質控制加工方面,薛長湖帶領團隊牽頭完成“海參功效成分解析與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實現高品質、機械化海參加工從0到1的突破,系列加工技術成果行業利用率超50%,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科技引領發展,創新贏得未來。據初步統計,薛長湖近年來帶領團隊形成的理論與技術成果,已在全國百余家企業推廣,為企業增加產值120多億元,極大推動了我國海洋水產品加工產業向高端發展。

        “海洋能給人類提供的食物是陸地上的1000倍。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可持續發展的事業,海洋水產品加工產業的前途是無限的。”2019年,薛長湖牽頭創立了新型研發機構——青島海洋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院,加快將海洋食品研究成果進行集成應用與轉化。薛長湖表示,深耕海洋食品領域,服務海洋強國和健康中國戰略,浩海擷琛,頤養生民,他們永遠在路上。

        張訓華:為海洋描“畫像”,為國家摸“家底”

        他傾盡半生劍指重溟,傾聽海洋呼吸,探尋地球深部奧秘,為海洋描“畫像”,為國家摸“家底”;他主編完成我國第二代海洋地質系列圖,主持實施我國大陸架科學鉆探計劃,為我國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與研究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就是山東大學教授張訓華。

        “我從小就對數學和物理感興趣,1979年報考大學,我選擇了山東海洋學院物探專業。后來才知道,物探不是學物理,而是探索地球地質的。”張訓華笑著說,自己走上這一專業領域具有偶然性,但從事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和研究40余年,卻越來越喜歡。

        海洋地質調查研究是打開海洋神秘大門的“金鑰匙”,而海洋地學圖件的編制,又是海洋地質調查研究工作中的基礎性科技工作。自1983年入職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后,張訓華即跟從劉光鼎院士從事海洋地質調查研究工作,參與完成了我國第一代海洋地質系列圖編制,填補了國內空白。

        2000年前后,我國認識到與歐美發達國家在海洋調查和圖件編制上的差距,開始啟動我國第二代海洋地質系列圖編制工作,張訓華即是主要負責人。“目前,我國第二代海洋地質系列圖已經編制完成,包括4套34種圖件,代表了當前我國在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方面的整體認知水平和大型地質系列圖編制技術的最高水平。”張訓華說。

        作為海陸交界區,大陸架巖石圈最為復雜,蘊含著豐富的油氣、礦產資源,極具科學研究價值。針對我國陸架區缺少深部巖心實物、油氣資源潛力無法評價等問題,張訓華提出并主持實施了我國大陸架科學鉆探計劃(CSDP)。

        “與大洋鉆探和大陸鉆探不同,CSDP聚焦大陸架實施,是了解地球內部、研究地球變化和勘探各種資源的新路徑。”張訓華介紹,在南黃海大陸架,科研團隊實施了兩口全取心科學鉆探井。CSDP-1井創造了我國陸架區鉆探船全取心鉆進300.1米的最深紀錄;CSDP-2井創造了全球陸架區全取心鉆進2843.18米的最高紀錄。研究成果回答了南黃海陸架區系列地學關鍵問題,比如確定了黃海的形成時間,并為南黃海油氣勘查提供了重要支撐。

        如今,張訓華已是花甲之年,依然耕耘不輟。他說,“尋找地球物理工具,監測地球系統各圈層的脈動,能夠讓人類看得更深、看得更遠、看得更清晰,展現豐富多彩的深地世界,這是我追尋的夢!”

        鄭軼:推動海洋高端監測裝備國產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海洋監測裝備的有無、優劣,極大影響著經略海洋能否深入推進。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以下簡稱“海儀所”)研究員鄭軼長期從事海洋聲學、海洋監測、海洋信息工程等領域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和產品研制工作。近年來,他帶領團隊聚焦海洋核心儀器和高端傳感器領域“卡脖子”難題,聚力創新,推動我國國產海洋監測裝備邁向“高精尖”。

        “海儀所是國內最早成立的一批從事海洋監測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的科研院所, 60多年來,在海洋監測裝備領域形成了一批成果,推動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鄭軼說。應該看到,目前我國海洋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領域的自給率仍然比較低,缺少總體水平超過國外、居世界領先水平的同類產品。實現海洋監測裝備的自主可控,刻不容緩。

        自2006年博士畢業到海儀所工作以來,鄭軼帶領團隊深耕海洋監測裝備研發,突破“甚低頻水下目標探測”系列核心關鍵技術,研制了我國急需的“噪聲探測技術裝備”,使我國具備了自主研發針對甚低頻低噪聲目標被動探測設備的能力;攻克高可靠性聲學釋放器成套關鍵技術,實現海洋聲學釋放器、低頻水聲通信機的國產化,打破了國外壟斷,創立了目前能夠與國外品牌同臺競爭的唯一國產品牌。

        “為了持續推動海洋監測裝備高端發展并實現國產化,我們編制了‘海洋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圖譜’,系統梳理了136種海洋傳感器和核心儀器發展的痛點問題,并制定了詳細的發展路徑,從源頭解決關鍵技術難題。”鄭軼表示,近年來,海儀所牽頭建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海洋科學與技術國際創新中心”,構建“國際合作、科研、教育、產業”集聚化生態圈,目前已有54項專利技術和26項專有技術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的方式在青島轉化落地,實現海洋聲學釋放器、水聲通訊機、系列海洋生態傳感器等10余種海洋儀器設備的國產化。

        “海洋儀器裝備具有研發投入高、試驗周期長、風險高、難度大等特點,成功研發一款成熟的海洋儀器產品并得到海洋領域的認可和應用極具挑戰性。但海洋儀器裝備產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沒有海洋儀器裝備的支撐,所有海洋經濟門類都將無數據可依。”鄭軼表示,未來,他將繼續帶領團隊深耕海洋高端監測裝備領域,切實破解海洋儀器裝備廣泛依賴進口的問題。

        高長峰:帶領山東海運躋身航運業全國第三

        坐擁全國1/6海岸線的山東,是全國為數不多擁有3個億噸級海港的省份,貨物吞吐量一直穩居全國前列,但相對薄弱的海洋運輸能力與港口巨大吞吐量形成鮮明對比。近年來,山東海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海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高長峰帶領山東海運躋身航運業全國第三,徹底扭轉了山東省、青島市“港強航弱”的歷史局面,有力推動了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目前,全球貿易80%以上的運輸是通過航運來實現的,我國進出口貨運總量90%以上也是通過航運來完成的。”高長峰說,航運業屬于周期性比較強的行業。近年來,反映國際航運市場景氣程度的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一直波動較大,對于航運企業發展是一種嚴峻的考驗。

        2008年,BDI達到歷史最高點11459點,隨后一路急速下滑,2016年跌至歷史最低的290點,并且近年來一直在低位徘徊。2017年,高長峰上任之初,山東海運就面臨著全球航運業“嚴冬”,為了渡過難關,高長峰帶領山東海運主動剝離國際貿易、冷鏈物流、海洋漁業等業務版塊,加快構建現代化海洋運輸體系,逐步形成以遠洋運輸為主體,以航運金融、航運服務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發展格局。

        在遠洋運輸方面,山東海運堅持穩健經營,調整基石運力、浮動運力、市場運力比例實現動態平衡。經不斷布局發展,山東海運運力規模從2017年的500萬載重噸發展到如今的1300多萬載重噸,航線遍及100多個國家、近1000個港口,穩居國內第三位,打響了青島航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在航運金融方面,山東海運進一步打造了以船舶為主要租賃物的融資租賃公司,目前資產規模已近百億元,船舶資產占比近70%;在航運服務方面,山東海運投資建設運營青島國際航運中心,目前已引進中國船級社等90余家頭部企業、科研院所和金融機構,入駐率達85%,一個要素齊全、運營高效的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企業協同發展的海洋經濟生態圈初步形成。

        從2010年成立之初只有一艘船,到如今成長為國內發展最快、最具競爭力和成長性的地方航運企業,山東海運走出了一條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高長峰展望說,圍繞“一體兩翼”發展格局,山東海運將以更強的資本實力、更快的發展速度、更高的發展質量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鄒圣燦:立足“海洋+中藥”,聚力大健康產業發展

        海洋中蘊含著豐富的資源,是地球上最大的“資源寶庫”。立足“海洋+中藥”大健康產業,頤海產業控股有限公司、青島琛藍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琛藍健康”)董事長鄒圣燦帶領企業深耕18年,加快實現從海洋功能食品向海洋醫藥產品跨越,有力推動了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我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讀書時就重點關注醫藥領域。畢業后,認識到海洋生物資源的獨特結構和活性,因此萌生了發展‘海洋+中藥’大健康產業的思路。”鄒圣燦說,考慮到青島海洋特色顯著,他在2007年正式入駐青島。

        青島本土產優質海鮮“嘎啦”,學名蛤蜊,是制備海洋活性物質、研發海洋功能食品的重要資源。鄒圣燦介紹,他們從膠州灣養殖的菲律賓蛤仔肉中提取海洋蛋白肽,制備而成蛤蜊肽,不僅保留了其營養成分,而且可輔助調節血壓血脂,成為備受市場青睞的海洋功能食品。

        除蛤蜊肽之外,海參肽也是琛藍健康的代表產品。該產品從冰島海參中提取海洋蛋白肽制備而成,具有修復皮膚損傷、減少色斑形成等功效。2021年,經國內外專家鑒定,琛藍健康研發的蛤蜊肽和海參肽兩種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應用前景廣闊,預計未來年收入約50億元。

        “目前,我們已開發以海洋活性糖、海洋活性肽、海洋活性脂三大物質為基礎的系列功能產品,已上市7款植物類藥食原料、14款注冊制保健食品、6款備案制保健食品和34款功能食品。”鄒圣燦介紹。

        2022年,琛藍健康中藥新藥和兩個醫療器械新研發項目啟動,標志著企業實現從海洋功能食品向海洋醫藥產品跨越發展。其中,蛤蜊抗腫瘤新藥研發項目,預計將于2024年完成臨床前研究。

        在醫療器械項目方面,琛藍健康也在加快布局,目前共有“注射用交聯透明質酸鈉凝膠”“醫用防黏連凝膠”等6個在研三類醫療器械。鄒圣燦介紹,預計今年上半年企業將取得第一個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

        從制備海洋活性物質、開展海洋功能食品研發再到海洋中藥、三類醫療器械研發,彰顯了琛藍健康逐步升級的過程。“非常有幸能夠在青島創業。接下來,我們將圍繞海洋生物藥食領域所面臨的關鍵技術問題,努力取得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推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 鄒圣燦表示。

         

        三级片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