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海洋造就了青島發展最鮮明的特色和優勢。當前,青島明確提出加快邁向 “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將海洋發展擺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省黨代會報告將“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作為十二項重點工作之一來部署,提出,要堅持陸海統籌、向海圖強,深入實施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打造全國海洋經濟引領區,努力做好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青島代表團代表圍繞這一話題展開熱議,為青島加快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獻計獻策。
青島因港而生、向海而興。省黨代會報告指出,要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推動從裝卸港向樞紐港、貿易港、金融港升級,建設半島世界級港口群,打造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
“我們將錨定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總目標,堅持 ‘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努力為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全省發展大局貢獻新的力量。”省黨代表,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霍高原說。近年來,省港口集團積極支持和融入青島城市發展戰略,為青島建設國際性港口城市增添了強大動力。霍高原介紹,聚焦落實好省黨代會部署,省港口集團將以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中心、多方賦能供應鏈功能、河海陸空“四港聯動”為重要抓手,充分發揮港口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集成用好金融貿易、港航物流、高端裝備等資源,進一步加強與青島市的深度對接,攜手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再上新臺階。“‘十四五’期間,省港口集團將完成2000億元投資,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和青島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助力。”霍高原表示。
港與城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省黨代會報告中還提到,加快港區、園區、城區“三區互融”,大力發展臨港經濟。
“省黨代會報告的部署,為我們加快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勁動力。”省黨代表,市北區委書記、青島國際郵輪港區服務管理局黨組書記高健表示,市北區的郵輪港區擁有9公里優質海岸線、省內唯一的郵輪專用碼頭,著眼于打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窗口區,將與省港口集團密切合作,緊鑼密鼓更新改造。“目前地下空間、世界之眼、山港航運金融中心、中國北方國際油氣中心等14個項目正加快推進。”高健說,市北區將持續把國際郵輪港區改造更新作為港產城一體化發展、實現“三區互融”的重要抓手,未來三年基本建成郵輪港區啟動區,以海洋經濟推動老城區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為服務全省全市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產業是主體,海洋科技創新則是產業發展的源動力。省黨代會報告提出,做強重大涉海平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
“青島擁有眾多涉海科研院所,海洋創新策源能力強,正加快將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省黨代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黨委書記王輝說。2021年,青島海洋生產總值4684.84億元,居全國沿海同類城市第一位,重點海洋產業實現了較大增長。王輝認為,這其中高能級海洋科技創新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以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為例,僅三年時間便集聚了科學研究、工程技術、管理運維人才1900余人,開展從基礎研究到關鍵技術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大團隊攻關。“以高水平海洋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實施海洋科技創新行動,放大青島海洋科研優勢,才能更好推動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取得突破,實現海洋經濟跨越式發展。”王輝說。
海洋漁業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省黨代會報告提出,大力發展現代海洋漁業,提升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發展水平,建設“海上糧倉”。青島擁有18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數量居全國第二。
“種業是養殖業發展的芯片,海洋種業是保障‘海上糧倉’的關鍵。”省黨代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松林表示,青島是濱海度假旅游城市,不太適合大規模發展水產養殖業,但是發展海洋種業完全可行。他認為,青島應大力發展海洋種業,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充分發揮青島海洋種業技術優勢,加快謀劃海洋種業領域國家級創新平臺,加強抗病、高產、優質突破性新品種的培育,把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從而賦能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
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離不開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省黨代會報告提出,建設人海和諧美麗海洋,加大生態災害防控力度,促進海洋資源高效利用。
省黨代表,青島海大生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技術中心副主任王海華對此深有感觸,她主要從事滸苔的規模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研究。“通過科技創新,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我們對收集到的滸苔已經實現了高值化開發利用,滸苔中多糖的提取率達80%以上。”王海華說,滸苔的發生很難完全防住,在做好聯防聯控工作的同時,加強資源化利用也十分重要,當前圍繞滸苔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既能有效維護海洋生態環境,又能助推海洋產業發展。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薛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