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聯組會時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同時要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
青島作為海洋城市,踐行“大食物觀”,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是向海而興的應有之義。近年來,青島海洋發展質量越來越高,海洋產業提質增效,海洋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潛心探索攻克難題。圍繞這一宏大主題,晚報記者近日兵分多路實地探訪,見證青島經略海洋邁出的有力步伐,記錄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青島實踐。
青島農林牧副漁業的發展,正契合這一方向。青島海洋發展質量越來越高,海洋產業提質增效,向海而興。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為目標,青島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為樹立大農業觀奠定了扎實基礎。
經略海洋,青島今年邁出新的有力步伐。2月11日,《青島市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15條政策》發布,青島將進一步強化海洋功能和特色,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助力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這是青島出臺的第一部精準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綜合性產業政策,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領先性和開創性。當好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的排頭兵,必須加快構建完善的海洋產業政策體系,在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產業方面率先突破、走在前列。
依海而生,向海而興。目前,青島海洋經濟規模位居全國第三。水產種業、遠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海洋新能源產業等海洋及相關產業門類中的20個行業在青島都有布局,且產值過千億元的行業有6個,過百億元的有8個,尤其在海洋設備制造、海洋交通運輸、海水淡化等方面居于全國領先水平。青島海洋產業發展,將推動形成海洋科技企業蓬勃興起、茁壯成長的良好局面,進一步增強經略海洋的底氣。
近年來,青島始終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2019年以來,青島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土地規模化經營相結合,優先在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建設高標準農田94.32萬畝。同時大膽創新,先后開展堆肥還田培肥地力項目試點1.69萬畝、損毀工程保險試點15萬畝,積極探索提升高標準農田土壤改良、工程質量及維修管護的保障能力。
2011年以來,青島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66.74萬畝。2022年,全市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21.7萬畝,目前已全部開工建設。
海鮮是深受市民喜愛的美味佳肴。從“貴族”變成平民,從瀕危到規模化養殖,專家們多年來孜孜以求,潛心攻關,水產科研改變了海鮮的命運,也豐富了市民的餐桌。

半滑舌鰨又稱舌頭魚,因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2002年,黃海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和萊州明波水產等公司合作,在國際上率先突破半滑舌鰨人工苗種繁育技術,半滑舌鰨養殖業迅速崛起。但隨著養殖業的發展,半滑舌鰨生長緩慢和病害等問題相繼出現,導致養殖規模縮小、產量下降、漁民收入減少。

“產業的需求就是我們的研究方向,漁民的難題就是我們的研究課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陳松林帶領團隊,累計建立半滑舌鰨家系510多個,最終培育出半滑舌鰨新品種“鰨優1號”。新品種的問世對于推動半滑舌鰨種業發展、加快魚類抗病育種進程、培育抗病高產優質的突破性新品種,具有重要的推廣應用價值。


藍調是青島的城市肌理,海洋是這座城市坐擁的巨大富礦。在距離青島120多海里的黃海冷水團海域,新投放的10萬尾三文魚正在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的“深藍1號”網箱自如游弋、健康生長,預計今年6月將端上市民的餐桌。在青島西海岸新區,以“深藍1號”、海洋牧場為代表的海洋“黑科技”、漁業“大國重器”等,正在以“腦洞大開”的方式挺進深藍、向大海要“魚”,讓三文魚等高端魚類“游”上市民的餐桌。
今年,新區海洋牧場將邁入提質增效年,打造海洋牧場產品品牌,讓生態、安全的海洋牧場產品進入尋常百姓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