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的西藏亞東,晚上9點左右才開始日落。似乎剛剛忙完工作吃完飯,就到了睡覺時間。16日一覺醒來,已經沒有了頭疼的感覺,換句話說,我在這里幾乎沒有高原反應。
早上8點半,“黃海所漁業科技援藏團”相約去吃藏面。藏面主要由小麥粉做成,分量不大,吃起來有夾生感,但牦牛湯、肉味道頗好,亞東縣政府所在地下司馬鎮售價6元。吃早餐時,店里的一只白色貓咪不時跳到我們的座位上,與人親近的程度與這座城市的氣質相得益彰。
其實,對亞東充滿好感,除了因為適居環境,當然也離不開這里的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亞東副縣長尼瓊。她是藏族人,但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從事了15年“農牧口”的她,為人熱情,但不張揚,極富責任感。

右二為尼瓊。
“真的非常感謝黃海所專家提供的漁業技術支持,要是單靠我們自己,肯定不會是現在這樣的局面。”15日,尼瓊為黃海所科研人員“接風”,引導參觀了下司馬鎮;16日,她又帶領大家實地參觀了她們建設的漁業合作社。一路上,她說的最多的還是“感謝”。知道緣由后才明白,這并非虛情客氣,而是黃海所的漁業技術使她真心佩服。

黃海所原所長王清印等科研人員調研漁業合作社。
2020年4月初,亞東養殖的亞東鮭魚暴發疾病,咨詢了多家機構,采取了多種措施,均未能有效控制病情發展,用尼瓊的原話來說,就是“魚死得不要不要的”。隨后,邀請到黃海所病研室副研究員李杰前來,因為工作“看得見、有實效”,黃海所由此得到尼瓊的敬重,成為尋求合作的重要目標。
“去年6月到達這里時,最嚴重的養殖池每天死亡五六百條魚,已經發病的池子超過40個。”李杰介紹說,經過現場檢查和實驗室診斷,確定由鮭鱒魚類最常見的病原菌-殺鮭氣單胞菌引起。經過科學防治,死亡率直線下降:第二天死亡200條,第三天死亡20條,第四天死亡5條……
邀之即來,是因為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戰之必勝,是因為黃海所病研室長期從事水產養殖病害防控工作,經驗豐富,有底氣。其中,李杰所在團隊從事水產疫苗相關研究10余年,獲得了山東省第一個水產疫苗的臨床試驗批件,擁有成熟的疫苗產業化技術,注射免疫鮭鱒類等養殖魚類近百萬尾,臨床經驗豐富。
“針對亞東鮭魚的特點和養殖現狀,我們成功研制了亞東鮭魚的殺鮭氣單胞菌疫苗,并于今年2月-3月對亞東鮭魚進行了疫苗免疫,經4月份檢測,魚已產生抗體。”李杰說,他還與本次“黃海所漁業技術援藏團”的劉長琳、劉寶良和徐后國三位博士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亞東鮭魚疾病科學防控措施,指導養殖技術人員通過各種手段對疾病進行全面控制,截止目前,養殖亞東鮭魚未發生大范圍疾病,養成車間亞東鮭魚養殖成活率超過95%。

漁業合作社中撈出的亞東鮭魚。
亞東鮭魚是亞東著力打造的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其人工繁育和養殖被列入當地重點支持發展產業。近年來,隨著養殖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病害問題頻發成為制約亞東鮭魚綠色發展的瓶頸,而黃海所的防控措施已經逐步惠及亞東的養殖場地,帶動了本地就業和亞東鮭魚業健康發展。
在亞東切瑪鮭魚養殖專業合作社,依河、引流而建了14個池塘,每個養殖池溏養殖亞東鮭魚約1000尾,性喜逆流而上的鮭魚,時而輕輕躍出水面,充滿活力。藏族姑娘德珍2016年來到合作社工作,她說這是一份比較輕松的工作,收益有保證,“只是下大雨的時候會比較辛苦,因為要撿河流帶來的草木等養殖垃圾。”

漁業合作社中的養殖池塘。
帶領參觀合作社的尼瓊介紹說,類似的合作社養殖基地共有4處。對于地勢不夠平坦“缺少平地”的亞東來說,她們還新建了亞東產業園,開啟了現代化、工廠化、規模化養殖模式。她們以“產學研”融合的思路,探索“繁育基地+合作社+產業園區+銷售公司”的經營模式,由繁育基地負責繁育魚苗工作,合作社負責商品魚的養殖,產業園區負責加工、冷鏈儲運等,銷售公司負責亞東鮭魚商品魚的統一收購與銷售等,穩步發展亞東鮭魚產業,亞東鮭魚養殖輻射帶動亞東縣3個鄉鎮800余戶居民實現增收,同時,培養了近30名本土技術員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領頭雁。

養殖池塘中的亞東鮭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020年8月,黃海所組建了一支以青年博士為骨干的漁業科技援藏專家團隊,在“黃海所漁業科技援藏團”里,李杰博士主要負責亞東鮭魚病害防控,劉長琳博士主要負責亞東鮭魚苗種繁育,徐后國博士主要負責營養飼料開發與品質調控研究,劉寶良博士主要負責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一年來,黃海所“全方位”科技服務養好亞東鮭魚,以科學防控為代表的多項舉措取得了實效,贏得了開門紅,同時也不斷對本地養殖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開展技術培訓,有效提升了當地亞東鮭魚養殖水平。
“從2020年開始流行的新冠肺炎來看,針對傳染性疾病,檢測、隔離和疫苗免疫是最為重要的3個手段。隔離需要嚴格高效的管理制度,影響大,成本高。而疫苗免疫是目前世界公認的效果最好、成本適中的防病措施。”李杰說,目前,鮭鱒魚類的主要品種——挪威養殖大西洋鮭的疫苗免疫率超過99.8%,接種過疫苗的魚,就好比有了金色的健康碼,有了對抗相應疾病的能力。希望在不遠的未來,我國的養殖魚類能擁有更多高效的疫苗防控技術和產品,為大眾提供更多、更好、更健康的水產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