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5日上午,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成果轉化處王印庚研究員和工作人員,把2000尾嶗山仙胎魚(學名香魚)魚苗投放到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知山樂禾新田園公社的園區水系當中的那一刻,標志著仙胎魚正式回歸大自然的懷抱重獲新生。

此次放流的是經過人工培育的嶗山仙胎魚魚苗,也是青島市首次在民間水域放流仙胎魚苗種。

王印庚研究員介紹,嶗山仙胎魚,學名香魚,是一種珍稀淡水魚,魚形如梭、長不過尺,脊背呈淡青色,腹部白色,長約15-20厘米,肉質細嫩,鮮美異常,有“嶗山中華鱘”之美譽。

自明清以來,嶗山仙胎魚一直作為皇室貢品而聲名遠播,歷有“斗米斤魚”之極高售價。王印庚研究員談到,十余年來,黃海水產研究所在嶗山仙胎魚保種、育種和規模化繁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為發展嶗山仙胎魚種質資源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放流現場,黃海水產研究所水產遺傳育種中心、海水鲆鰈魚類遺傳育種主任薄萬軍介紹,近年來,由于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使得仙胎魚野生資源急劇減少,其瀕危等級也已經到達易危。
自2010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水產遺傳育種中心(即墨基地)在青島市政府、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現青島海洋發展局)的大力支持下,立項對嶗山仙胎魚的繁殖生物學進行研究,突破了人工繁育技術,每年繁育嶗山仙胎魚苗種可達數百萬尾,并獲得了“嶗山仙胎魚(省級)良種場”。
黃海水產研究成果轉化處助理研究員孔祥科介紹,仙胎魚有著美麗的傳說故事,傳說這仙胎魚來自“八仙”中的何仙姑之手。這位仙姑見嶗山的水中無魚,便想為嶗山添道風景,于是從千年嶗山參上捋了兩把種子,撒向溪流變成了美麗的仙胎魚。
黃海所即墨基地經過十余年的研究試驗,現已掌握了仙胎魚的生活、繁殖規律,并且成功突破了培育大規格仙胎魚、長壽仙胎魚等多項關鍵技術,極大的提升了仙胎魚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青西文旅致力于鄉村振興事業,旗下知山樂禾新田園公社位于西海岸新區大珠山腳下,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等理念的踐行地,通過與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全方位合作,以仙胎魚放流為契機,推廣水產新技術、新模式,在知山樂禾打造寓教于樂的新場景,實現文旅和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產業和科研的無縫銜接。
知山樂禾新田園公社的工作人員表示,要在水產科研人員的指導下,傾心呵護仙胎魚的成長,為它們回歸大自然后創造一流的生存環境。據介紹,第一批成年仙胎魚預計2021年中秋佳節之際與廣大游客見面。(趙曉亮 韓加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