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漁業科技青年援藏服務團在水產養殖期刊Reviews in Aquaculture發表了題為“High above the mountains, far across the sea----Aquaculture ishelping to eradicate poverty in one of the world’s most remote areas”(跨過高山,越過大海----水產養殖正在世界上最偏遠的地區幫助消除貧困)的Letter文章。文章以西藏亞東地區亞東鮭養殖為例,評述、推介了水產養殖在偏遠地區消除貧困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這是Reviews in Aquaculture雜志首次發表該題材類型的Letter文章。
亞東鮭(Salmo trutta fario,褐鱒)是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地理標志物種,一般認為最初由英國探險家帶入亞東河,然后逐步成為本地優勢種。約20年前,出于資源保護和養殖產業開發目的,當地開始進行亞東鮭人工繁育技術研究開發,并逐步取得成功;其中,上海海洋大學王成輝教授團隊在該項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大大推動了亞東鮭增養殖業的發展。
近年來,鑒于亞東鮭養殖產業所面臨的優質苗種缺乏、養殖病害頻發、養殖模式不夠完善等問題,亞東縣政府邀請黃海水產研究所(注:上海市普陀區和青島市分別為亞東縣和日喀則市的對口支援單位)組建漁業科技青年援藏服務團,為亞東鮭的規模化養殖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劉長琳、劉寶良、徐后國、李杰四位博士分別負責苗種繁育、工廠化養殖、營養飼料及病害防控方面的技術支持和技術培訓。目前,亞東鮭已實現年產苗種超過100萬尾,養殖成活率達95%以上,加工銷售等各項工作也正穩步推進(圖1)。

圖1 (a)亞東漁業產業園外景、(b)亞東鮭循環水養殖系統、(c)亞東鮭活魚銷售、(d)亞東鮭加工產品
亞東鮭在高原極端偏遠地區養殖的成功,為水產養殖在偏遠地區發揮消除貧困的功能作用提供了絕佳的范本。亞東鮭養殖產業為當地創造超過2000個就業崗位,較好的實現了當地藏族群眾本地化就業和脫貧,為避免出現偏遠地區人口和產業空心化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亞東鮭養殖的成功,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高效的政府投資和技術培訓等因素的支持下,水產養殖能夠在世界更多偏遠地區貧困消除中發揮重要作用。
文章標題中“High above the mountains, far across the sea”寓意亞東鮭的身世來源,也寓意水產養殖在青藏高原的生根落地。黃海水產研究所漁業科技青年援藏服務團成員徐后國、劉長琳、劉寶良、李杰為本文共同作者,徐后國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黃海水產研究所漁業科技援藏服務得到了所基本科研業務費等項目的大力支持。
論文網址: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raq.1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