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2nfys"></tbody>
  •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samp id="2nfys"></samp>

      <samp id="2nfys"><ins id="2nfys"><u id="2nfys"></u></ins></samp>

      1. <progress id="2nfys"><bdo id="2nfys"></bdo></progress>
      2. <samp id="2nfys"></samp>

      3.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4. <tbody id="2nfys"><bdo id="2nfys"></bdo></tbody>

      5. <menuitem id="2nfys"><strong id="2nfys"></strong></menuitem>

        幻燈片新聞

        首頁 - 新聞中心 - 幻燈片新聞 - 正文

        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譜寫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新華章

        日期:2020-12-31 15:05    作者:    來源:成果轉化處 辦公室     打印    加大 減小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戰略總體部署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工作要求,圍繞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主線,面向漁業產業的重大需求,研發和推廣實用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方法,科研成果惠及遼寧、河北、天津、山東等地沿海漁村,以科技創新引領支撐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推動黃海水產研究所鄉村振興“七大工程”落地,助力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鄉村振興“八大行動”穩步推進,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漁業強國貢獻科技力量。

        一、創新技術惠及沿海漁村,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2020年,在水產養殖行業受新冠疫情沖擊影響收益下滑的情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積極推廣科研創新成果,為企業提質增效提供支撐:自主培育的中國對蝦養殖新品種——“黃海5號”累計推廣面積13.5萬畝,在河北、遼寧等主產區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刺參新品種——“參優1號”推廣幼體500多億只,大規格苗種100萬斤,累計推廣養殖面積10萬余畝;半滑舌鰨親魚遺傳性別快速檢測技術被應用于生產,養殖苗種中的生理雌魚比例提高20%以上,協助公司生產銷售半滑舌鰨高雌受精卵160公斤,占全國供需量的80%以上……

        2020年,在唐啟升院士大力推動下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技術得到國內外廣泛認可,在桑溝灣建立了海上筏式標準化養殖模式,打造淺海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示范區;研發了以水產養殖冷能氣霧機為主的高溫期刺參池塘冷能降溫技術,夏季高溫期池塘底層水溫比對照池塘最高降低4.6℃,實現了刺參養殖安全度夏的主動防御,并在河北、山東、遼寧40余家養殖企業推廣示范。

        、應對新冠疫情沖擊大考,彰顯黃海所人使命擔當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黃海水產研究所充分發揮所內漁業技術專家集中的資源優勢,組織成立了由海水養殖、良種選育、病害防治、設施漁業等研究方向的50余名專家組成的“漁業抗疫復產復工服務團”,并通過微信建立500人的網絡服務平臺。服務團通過遠程系統、手持終端、現場調研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為廣大企業和漁民開展線上問診、線下服務、分類指導和分區施策等技術服務。

        線上,專家們通過《水產前沿》《漁業通》《新浪》《快手》等網絡平臺免費為全國水產技術人員提供技術培訓,累計培訓技術人員20余萬人次;線下,孔杰、陳四清、梁友、孟憲紅、羅坤、李仰真等專家在疫情暴發最高峰階段始終堅守生產一線,時間長達數月,身體力行指導企業防疫保產、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同時,以關長濤、葉乃好、劉慧、李秋芬為代表的一批黃海水產研究所專家,發揮個人專長積極建言獻策,先后撰寫了《新冠肺炎疫情對海水魚養殖產業影響》《推進藍色糧倉綠色發展,有效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等行業發展調研報告,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支招,為政府獻計獻策。

        三、積極應對漁業突發事件,為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面對漁業突發事件,黃海水產研究所專家積極響應,即刻出擊,深入實地調研,用研究數據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并通過媒體訪談、技術培訓、應急指南等實際行動向社會準確發聲、向基層輸送技術,為行業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疫情期間,黃海水產研究所王印庚帶領團隊先后往返河北曹妃甸濕地保護區4次,制定多項生態種養方案,助力保護區內春耕計劃順利實施。汛期青島市池塘出現洪澇險情,廖梅杰、李彬等專家立即趕往現場調研,連夜形成了《青島市汛期海水養殖防災、減災應急措施要點》,并通過青島市漁業局向養殖基層發布。

        央視“3·15”晚會曝光山東即墨海參養殖違規使用敵敵畏等禁用藥物后,王印庚、翟毓秀、譚志軍等專家第一時間趕往現場調研,掛靠在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國家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連夜完成海參及養殖用水中敵敵畏殘留檢測,支撐了海參養殖問題排查和整治工作的有效開展,撰寫了《海參池塘養殖綠色生產管理指引》,并通過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等部門向社會推送發布,為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同時,開展“水產綠色養殖技術”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專題培訓,強化養殖漁民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提升漁民科學養殖技術水平。

        四、與政府聯姻共建大平臺,支撐千百億漁業產業發展

        科研院所與政府深度合作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行之有效的模式,也是助力地方經濟穩定健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近年來,黃海水產研究所依托所內技術與人才優勢,積極拓展成果轉化新途徑,先后與威海、濰坊等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共謀發展新篇章。

        2020年,黃海水產研究所與濰坊市人民政府簽訂了《海洋漁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共建“濰坊漁業技術產業研究院”合作協議》,共同組建“濰坊漁業產業技術研究院”,該研究院將在濰坊“1135”雙百億全產業鏈發展工程中發揮核心作用。

        2020年,黃海水產研究所組織相關領域專家編撰了《威海市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支撐威海市成功獲批首個國家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示范區。同時,由黃海水產研究所與威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黃海漁業科技創新研究院”科研團隊圍繞榮成市海藻、海參、魷魚和金槍魚加工等重點產業,開展了榮成市水產加工行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調研,并形成“一企一策”調研報告,為企業發展“把脈問診開良方”。

        五、支部聯誼共建,創新所企協同發展新模式

        近年來,黃海水產研究所將黨建工作融合到科研工作當中,科研創新主戰場在哪里,黨的旗幟就飄揚到哪里。通過黨組織的政治、組織優勢,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促進共贏發展,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所企聯誼共建,協同發展的黨建工作服務發展的新模式。

        2019年1月,黃海水產研究所育種支部與唐山市曹妃甸區會達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黨支部簽訂共聯共建協議,通過支部共聯共建,推動兩個黨支部以養殖技術科研為基礎,深入開展黨員示范崗創建、示范區創建等工作,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優質苗種并普及綠色生態健康養殖理念。2020年8月,成果轉化黨支部與東營市現代漁業示范區園區聯合黨支部合作共建愛心圖書室活動,捐款贈書60種,200余冊。通過與企業開展多模式的聯誼共建活動,形成了“支部聯誼+人才輸送+平臺建設+示范推廣”四合一振興發展體系的科技支撐鄉村發展新模式,打造了所企聯動發展新樣板。

        這一年,黃海所人逆行而上戰疫情,勵精圖治謀發展,在成果轉化方面業績卓著,所企產學研合作項目200余項,全年專利轉讓19項,專利轉讓和四技創收收入逆勢再創新高,為保障企業復產復工、漁業穩定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未來,黃海所人將不負韶華守初心,實干篤行助三農,秉承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的理念,繼續發揮人才、技術、平臺等優勢科技資源,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深入開展東營、曹妃甸、威海等地鄉村振興工作,打造鄉村振興亮點工程。同時,創新技術服務的新途徑、新方法,調動全所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把技術輸送到田間地頭,為我國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奉獻智慧和力量。

        黃海所與濰坊市人民政府簽訂漁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

        張顯良局長參觀威海唐啟升院士工作站,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授牌

        黃海所專家在央視 “3·15”晚會曝光現場進行調研活動

        疫情期間黃海所專家開展線上網絡培訓

        黃海所與企業開展支部聯誼活動,共建愛心圖書室

        三级片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