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2nfys"></tbody>
  •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samp id="2nfys"></samp>

      <samp id="2nfys"><ins id="2nfys"><u id="2nfys"></u></ins></samp>

      1. <progress id="2nfys"><bdo id="2nfys"></bdo></progress>
      2. <samp id="2nfys"></samp>

      3.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4. <tbody id="2nfys"><bdo id="2nfys"></bdo></tbody>

      5. <menuitem id="2nfys"><strong id="2nfys"></strong></menuitem>

        國外漁業動態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外漁業動態 - 正文

        打造中歐藍色伙伴關系新亮點

        日期:2019-12-11 09:48    作者:    來源:中國海洋報     打印    加大 減小

        2018年7月,中國和歐盟正式簽署《關于為促進海洋治理、漁業可持續發展和海洋經濟繁榮在海洋領域建立藍色伙伴關系的宣言》(以下簡稱中歐《藍色伙伴關系宣言》),該文件的簽訂標志著中歐海洋合作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近年來,中歐在港口經濟及相關海洋產業合作、國家管轄范圍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以及南北極事務所取得的進展已成為中歐海洋合作的新亮點。

        港口經濟及相關海洋產業合作

        中國與希臘、意大利等歐盟成員國在港口經濟合作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比雷埃夫斯港項目作為中國和希臘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是兩國互利共贏合作的典范。比雷埃夫斯港是希臘最大的港口。2008年,中遠集團獲得了比港2、3號集裝箱碼頭的特許經營權。2016年,中遠海運收購比港港務局67%的股份。經過幾年發展,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從2010年的88萬標準箱,增加到2018年的490萬標準箱,全球排名從并購時的第93位躍升至第32位,可望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集裝箱港口之一。根據比港港務局的統計數據,2019年港口集裝箱碼頭吞吐量預計將達到550萬~580萬標準箱,可望成為地中海第一大港。10月9日,希臘港口發展和規劃委員會批準了中遠比雷埃夫斯港港務局提交的后續發展規劃。該規劃投資總額約6億歐元,其獲批標志著中遠比港后續發展規劃進入正式實施階段。作為中希合作的標志性項目,比港為當地提供了3000多個直接就業崗位和1萬多個間接就業崗位。比港集裝箱碼頭希方經理表示,中國在比港的投資促進了希臘經濟的發展,是中國在希臘投資的典范。

        3月23日,中意兩國簽署了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意大利成為第一個與中國簽署此類合作文件的七國集團國家。中意雙方將加強“一帶一路”同泛歐交通運輸網絡的對接,深化在港口、物流和海運領域的合作。意大利熱那亞港和的里雅斯特港將承擔起連接中歐海運的任務。根據協議,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將協助熱那亞和的里雅斯特的港務局,管理有關重組和后勤改造工程的招標。

        國家管轄范圍外生物多樣性養護與南極海洋保護區

        建立公海保護區是一種有效保護海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方式。自2004年聯合國大會建立“國家管轄海域外生物多樣性(以下簡稱BBNJ)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問題” 非正式特設工作組以來,歐盟一直是圍繞BBNJ養護和可持續利用擬訂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國際文書的主要支持者和倡導者。

        2011年,歐盟、77國集團及中國決定將公海保護區和深海遺傳資源問題列入“一攬子事項”,共同推動實現各自意向。2015年第69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92號決議,正式啟動就BBNJ養護和可持續利用擬訂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國際文書的進程。4月,第21次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首次將設立南極海洋保護區作為有效落實海洋領域藍色伙伴關系的交流內容,該聲明釋放出一個積極的信號,即雙方在南極海洋保護區建設議題上存在著很大的協作空間。11月6日,中法兩國領導人在北京共同發布《中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變化北京倡議》,其中明確提及“動員所有國家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制定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以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國家管轄海域外生物多樣性”,“根據《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促進南極海洋生物資源的養護,并繼續就包括設立南極海洋保護區在內的南極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問題進行討論,包括在那里建立海洋保護區。”這無疑為中法乃至中歐在該議題上開展務實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北極治理

        在北極治理問題上,中歐之間存在著頗多相似之處。歐盟強調“知識、責任與參與”3個層面,即通過進一步加大在北極生物多樣性維護、基于生態系統的管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防治、國際海運環境標準與海事安全標準的制定及可再生能源產業等知識領域的投資以保護北極環境、促進地區和平與可持續發展,強調對商業機遇的開發采取負責任的方法,并與北極國家及原住民進行建設性的接觸與對話。歐盟將北極突出的環境保護、航行安全及基礎設施問題內化為其“北極責任”,試圖將自身界定為北極治理公共產品提供者的身份,以便其更加有效地介入北極事務。

        2018年1月發布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是中國政府首次正式對外宣示自己有關北極事務的政策立場。白皮書強調,北極事務沒有統一適用的單一國際條約,它由《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等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予以規范。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北極事務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愿依托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對于北極的潛在需求,無疑為中歐之間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北極航道,尤其是東北航道的開通將大幅削減中歐之間貿易的航運成本。中歐業已在北極科考合作方面取得豐碩成果,中國第二艘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就是中國和芬蘭合作的具體成果。可以預期的是,隨著“冰上絲綢之路”各類項目的逐步推進,中歐在北極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上進行合作的空間和潛力巨大,北極基礎設施建設、北極氣候變化研究、北冰洋聯合考察和監測、船員能力聯合培訓、北極聯合搜救演習,以及創新與綠色發展等均是未來雙方合作的重點領域。

        中歐藍色伙伴關系的構建是推進我國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進一步夯實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抓手。毋庸諱言,藍色伙伴關系的建構是一個長期目標,要從點滴做起,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具體到海洋領域,中歐雙方應積極培育新的共識基礎和合作領域,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國家管轄海域外生物多樣性養護和利用、南北極事務等議題上加強協調與溝通。況且,中歐目前都處于經濟轉型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這不僅為雙方深挖傳統領域的合作潛力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拓展雙方在低碳技術、生物科技、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領域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隨著中歐海洋合作的深化和拓展,這一藍色伙伴關系的內涵也會日趨豐富。

        (作者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海洋與極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本文系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2018年度基金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構建中歐藍色伙伴關系若干戰略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三级片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