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北歐的挪威,有著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寒暖流交匯而形成的世界級漁場,為魚類生長和繁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北極鱈魚、北大西洋三文魚、青花魚……種類繁多的魚類,使得漁業成為挪威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讓挪威成為全球海產品出口大國。日前,在2019“我們的海洋”會議期間,記者來到以漁業為主的羅弗敦群島,就發展可持續漁業、打擊非法捕撈、開展中挪漁業合作等方面采訪了相關人士,一探挪威如何在發展經濟與加強環境保護之間尋求實現可持續漁業的“致富經”。
可持續漁業造就高品質海產品
10月20日傍晚,位于挪威北部羅弗敦群島的斯沃爾維爾市,天氣寒冷,街上行人稀少。此時,當地一家著名的海產品加工企業倉庫內燈火通明,一包包已經曬好的北極鱈魚干放置在地上,待包裝后發往世界各地。
這種命名為“Stockfish”的魚干,選自挪威北部漁場的北極鱈魚,經腌制、曬干后制成,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是當地一種特有的傳統食物,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該企業負責人喬納斯對記者說,他們生產的北極鱈魚干不僅供給國內市場,還出口海外,目前已行銷歐洲、非洲、南美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前景看好。
北極鱈魚干的熱銷,是近年來挪威海產品出口貿易呈現蓬勃發展之勢的縮影。從事漁業管理研究的挪威SALT公司埃里克森博士告訴記者,作為全球海產品出口大國,挪威海產品之所以能夠行銷全球,很大原因是挪威對發展可持續漁業的不懈追求,其中也有來自歷史上的經驗和教訓。
1992年,同為大西洋沿岸國家的加拿大,因持續多年的過度捕撈,被認為不可能捕撈殆盡的鱈魚資源突然崩潰,陷入無魚可捕的境地,曾經是世界四大漁場的紐芬蘭漁場消亡。由此帶來的是當地3萬多人失去工作,成為加拿大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行業性大裁員。此后,加拿大政府實行了長達20多年鱈魚禁捕令,可至今鱈魚資源仍沒有得到恢復。
加拿大發生的鱈魚資源危機,對大西洋彼岸的挪威人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埃里克森說,從那時起,挪威人意識到漁業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挪威政府開始著手建立可持續的漁業捕撈管理制度。此后,挪威與俄羅斯就鱈魚捕撈進行磋商,最終建立了配額機制。“每年我們都會合作開展科學調查,然后根據調查數據確定年度鱈魚捕撈總量以及各方配額,以確保鱈魚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埃里克森說。
不僅是建立捕撈配額機制以避免過度捕撈,埃里克森說,挪威政府還從設置禁捕期、嚴格發放捕撈執照以及加強漁船與漁民管理等多個方面,采取綜合措施加以管理,從而避免了加拿大鱈魚危機在挪威海域上演。
然而,發展可持續的漁業,僅靠加強國內管理還不夠,就如何打擊跨界性的非法捕撈問題,挪威漁業與海產部部長內斯維克表示,打擊非法捕撈的關鍵在于開展合作、共享信息。打擊非法捕撈是不可能依靠一個國家就能解決的全球性問題。各國應開展合作,共同應對,尤其是要分享相關信息,及時相互通報非法捕撈活動。
“非法捕撈活動具有高度跨界性,捕撈船只往往很快就會從一個國家管轄水域轉移到另外一個國家。因此,我們需要建立跨國的漁船追蹤系統,以準確掌握非法捕撈漁船動態,進而實施抓捕。如果不這樣做,非法捕撈漁船將會毫無顧忌地在全球海洋流竄,大肆捕撈。”內斯維克說。
他同時表示,除了開展合作,各方還應提高漁業管理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開展科學調查與研究,掌握本國海洋漁業資源基本情況,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制定針對性的管理措施,進而保護漁業資源,增強海洋供給食物能力。
“環境友好型”理念引領漁業發展
如今,發展“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漁業,已成為一種普遍理念為挪威人所認同。內斯維克表示,挪威之所以能夠生產出高品質、健康和可持續的海產品,主要就是依靠發展“環境友好型”的漁業。
“生態環境對漁業非常重要,我們必須保護海洋環境。從全球來看,人口在逐年增加,保障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海產品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采取了很多方法來發展‘環境友好型’的漁業,比如推廣漁船清潔技術、向漁船征收二氧化碳稅,等等,這些方法和措施就是為了保證漁業是可持續的。”內斯維克說。
在距離挪威諾爾蘭郡首府博德市區32公里處,有一處世界聞名的海洋奇觀——大漩渦。位于當地沿海的索厄特特勞門峽灣,內部廣闊,出海口狹窄,每6小時內水流量高達4億立方米,水流速度最高達20節,是世界上動力最為強勁的潮流。站在岸邊向海面望去,波濤洶涌的白色漩渦星羅棋布,在海面不停地咆哮旋轉。直徑最大的漩渦可達10米,令人嘆為觀止。
獨特的水文條件,豐富的營養物質,使得大漩渦成為魚類、鳥類以及海葵、貝類 、海綿、珊瑚等海洋生物的重要棲息地。博德市政府環境保護部門管理人員瓦斯穆特對記者說,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生活在這里的海洋生物出現了物種數量下降的情況。以海鳥為例,由于交通運輸業、旅游業的發展,近10年來大漩渦周邊海鳥種群數量下降了70%~90%,使得這里不再是觀鳥的理想場所。
為保護大漩渦,博德市政府建立了面積為24.7平方公里的海洋保護區,用于規范管理當地的漁業捕撈、海上運輸等人類活動。在保護區內,當地管理部門采取了減少船舶往來次數和速度、限制休閑性捕撈、禁止選擇性捕撈以及設置捕撈配額等措施,努力減少人類活動對大漩渦的影響。
“我們還同時實施了修復海岸線、清潔海灘、加強城市污水排放治理以及開展海洋科學研究等措施,希望以此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瓦斯穆特說。
市場需求催生漁業合作
北大西洋三文魚、青花魚、北極鱈魚……得益于可持續性的漁業發展理念,近年來,一大批產自挪威的海產品以其優良的品質,受到了各國消費者的歡迎。
據挪威海產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挪威共出口270萬噸海產品,出口額達990億挪威克朗,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出口量和出口額均創歷史新高,使得挪威成為當之無愧的海產品出口大國。
在中國市場,挪威海產品同樣受到了歡迎。據媒體報道,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消費者“吃掉”11萬余噸挪威海產品,約合人民幣27.93億元,使我國成為挪威海產品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
內斯維克表示,中國消費者對高品質海產品的需求,為挪威海產品出口業帶來了市場契機,因而近年來挪威海產品對華出口保持了持續增長趨勢。
“中國是巨大的海產品消費市場,我們希望在保證高品質的前提下,讓更多的挪威海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目前,我們正與中國有關部門開展合作,推動挪威海產品在中國市場的推廣和銷售。”內斯維克說。
2017年5月中國與挪威漁業部門共同發布的“2025計劃”顯示,我國將逐年增加挪威海產品進口,到2025年進口總額將提高至100億元人民幣,三文魚進口將達到15.6萬噸。
除了海產品進出口貿易,內斯維克認為中挪漁業合作前景廣闊,雙方還可以在更多的漁業領域開展合作。“多年來,我們雙方保持了良好的漁業合作關系。挪威是世界上最大的北大西洋三文魚出口國,但在中國卻很少養殖這一品種,未來我們可以在這一領域加強合作。”內斯維克說。
此外,內斯維克表示,雙方還可以在海洋牧場領域開展合作,如“中挪合作項目——深海半潛式智能養殖場就是很好的合作典范”。據悉,該養殖場由中船重工設計和建造,是我國承建的世界首座、規模最大深海半潛式智能養殖場,已于2017年交付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