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被視為世界海洋大國與海洋強國,“海洋立國”和“科技創新立國”是日本的基本國策。作者嘗試淺析當今時代日本海洋科技發展的演進,以期對我國海洋科技發展提供借鑒。
■ 王 旭
政策規劃的演進
20世紀70年代,日本海洋開發審議會(前身是海洋科學技術審議會)成立,呼吁先進技術在海洋開發領域的拓展應用,建言研發載人潛航器等先進裝備以推動海洋開發,成為日本國家層面統籌海洋科技規劃的開端。海洋科技內涵豐富,日本真正明確當代海洋科技發展重點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1990年,《海洋開發基本構想及推進海洋開發方針政策的長期展望》出臺,提出日本要以海洋技術帶動海洋開發,重點研發海洋衛星、深潛技術和深海資源開發技術等海洋高新技術,促進日本海洋科技創新,以提高國際競爭力。
世紀之交,日本海洋科技發展政策規劃漸趨系統。1995年,日本出臺國家《科技基本法》,從立法層面明確“科技創新立國”。為指導落地,從1996年開始每5年出臺一期《科技基本計劃》,至今已出臺5期,第五期于2016年出臺。2007年,日本《海洋基本法》出臺,明確“海洋立國”,勾勒國家海洋戰略方向,確立了國家涉海事務管理體制,為海洋科技發展插上了有力的翅膀。2008年,第一期《海洋基本計劃》出臺,同樣以5年為一周期,2018年出臺了第三期。每期《科技基本計劃》與《海洋基本計劃》均拿出不小篇幅用于海洋科技發展規劃的闡述,可以說兩個計劃對日本海洋科技的發展給予了重要指導。
2017年,日本發布《海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計劃》,該計劃由文部科學省牽頭制訂,遵循《科技基本法》《海洋基本法》《科技基本計劃》《海洋基本計劃》指導思想,旨在面向未來10年的中長期發展,不再將“海洋科技”作為“海洋開發”“海洋經濟”的手段,而是將其作為核心關切,相較以往相關規劃更具規范性、系統性。根據第五期《科技基本計劃》提出的“海洋科技發展要有前瞻性、戰略性、多樣性、靈活性”的目標,計劃確立了今后日本海洋科技發展的重點:在社會5.0目標引領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氣候變化研究,海底礦產與熱液礦等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生態系統研究,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環境災害與治理,天、海一體化網絡建設等。至此,在科技與海洋的互動中,日本海洋科技發展規劃進入較為成熟的階段。
科研重點的演進
在海洋科技發展的進程中,日本最重視的是自身的安全與發展利益。因為地震海嘯災害頻發、陸上資源貧瘠,日本持續重視地震海嘯研究,以及海洋資源、能源的探索。21世紀初,日本組織實施了“西太平洋深海研究5年計劃”,研究內容涉及海底地層構造、海底沉積物等前沿領域。日本擁有自主技術的深海鉆探船“地球”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深海鉆探船之一,除了探究生命的起源,更側重于探究地震的形成原理以及海底觀測。2010年,日本開發出了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水中航行器,為深海開發的進程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成就了日本以高端技術為主導的海洋科技的進步。2013年,日本開展可燃冰試驗采掘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備受外界關注與輿論熱議。2014年,日本宣布在沖繩海域發現多處海底熱液礦,并在第三期《海洋基本計劃》中提出了推動商業化的前景,助推了世界海洋大國的相關科研熱情。此外,從2013年第二期《海洋基本計劃》開始,環境災害與治理成為日本海洋科技發展重點,這顯然與2011年“3·11”大地震后福島核泄漏事故的痛苦記憶密不可分。
當然,日本海洋科技的發展重點不斷變化,海洋狀況監控體系(MDA)構建、海洋塑料垃圾與微塑料治理已成為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議題。其中,又以MDA為重中之重。第五期《科技基本計劃》、第三期《海洋基本計劃》《海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計劃》均將MDA列為推進重點,計劃于2023年前后構建完成。MDA,是通過衛星、飛機、艦只、雷達、浮標等各種手段,搜集空、海、岸、島等涉海綜合信息,整合、共享,服務于國土安全、海上安全、防災減災、環保、經濟、科技發展等各領域的復合體系。該體系既可用于國土安全保障,如領海基點的實時監控,又可用于海上防衛安全保障,如周邊海域可疑船只預警。既可推動政府各部門所有涉海數據的統合、共享,又有望成為日本技術、標準輸出與全球數據搜集的抓手。MDA的構建,將為日本落實海洋戰略與發展海洋科技打造一個互聯互通的體系與平臺。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將北極航道的測量納入MDA體系當中,也反映了全球變暖背景下日本對北極航道關注度的提升。
落實路徑的演進
好的規劃有賴于有效的落實。2001年文部科學省成立前,原科技廳在包括海洋科技在內的國家科技發展中發揮了一定的引領作用,但囿于涉海事務的復雜,在2008年國家海洋綜合政策本部成立以前,日本的海洋科技發展規劃的落實仍缺乏統籌。國家海洋綜合政策本部設事務局,由首相直接擔任本部長,各省廳一把手直接成為本部成員,從而為海洋政策規劃的落實搭建了頂層設計平臺。且2008年第一期《海洋基本計劃》出臺后,綜合海洋政策本部即開始著手《海洋狀況與海洋政策落實情況年度報告》的醞釀,2009年,第一期《年度報告》發布,從而構成了從《海洋基本法》頂層設計,到《海洋基本計劃》設定中期目標,到《年度報告》逐年落實的邏輯閉環。具體看,《年度報告》對《海洋基本計劃》中制定的目標進行拆解、跟進、總結,寫作中對照《海洋基本計劃》的每一項目標以“逐條逐句”的形式寫明時間、事件、完成進度。從2015年版《海洋狀況與海洋政策落實情況年度報告》開始,每項目標后特意標明了由哪個部門具體負責。《年度報告》的公開發布,有效地推動了包括海洋科技發展在內的各項海洋戰略目標的跟進評估、跟蹤落實。
科技創新顯然不能僅靠政府作為。在國內,日本積極踐行“產學研”一體化,政府對海洋基礎科學提供資金、制度支持,相關負責省廳牽頭成立官民合作組織,為最終企業商業化鋪路。如政府的大量投入確保了日本在潛航器、鉆探器等海洋尖端裝備研發中的世界一流水平。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治理中,日本政府列出預算支持海洋可降解新材料研發、微塑料檢測標準制定、在海洋中作業的垃圾收集機器人開發等;在經產省的推動、支持下,160余家企業、團體成立了海洋清潔材料聯盟(CLOMA)。在國際層面,日本注重與發達國家、地區合作,如日、美、歐頻繁地進行學術研討,“地球”號科考等實踐層面的緊密合作,以及在標準、制度設置與信息共享中的協作。同時日本也將目光瞄準發展中國家,如MDA所構建的“知海”數據平臺提供多語言服務,向國際社會開放。日本政府積極向越南、泰國等東盟國家推介日本MDA體系,幾乎與構建自身MDA體系同步,向上述國家提供衛星發射、數據搜集處理、體系構建等服務。
正因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其特殊性質,日本至今仍在探索如何營造正向的科研環境。1995年日本《科技基本法》指出,基礎研究可能帶來重大技術進步,但也可能遭遇失敗或短期內難以評估前景,國家、地方政府應尊重科學、人才,予以包容、鼓勵、支持。第五期《科技基本規劃》、第三期《海洋基本規劃》強調,為吸引、培養人才,應努力樹立科研人員的職業生涯榮譽感,提供物質與職業生涯規劃保障,促進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交融發展,重視人才的終身教育等。
綜上,日本海洋科技的發展伴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與外部情勢的變化正在不斷演進。海洋科技的政策規劃從分散走向系統,海洋科技發展逐漸成為落實國家海洋戰略的聚焦點,而非僅僅是發展海洋經濟與海洋開發的手段,海洋科技政策規劃的時點、形態、體制基本成熟。海洋科技的發展重點從點、面突破,向打造平臺邁進,在初步完成了探索海洋資源、地震海嘯預警、深潛技術開發等目標后,日本轉向致力于打造MDA體系與平臺,將海洋科技的發展方向融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海洋科技發展的落實路徑上,努力將制度與合作推向深、實、遠,注重立足本國特點,激發官產學研各方活力,兼顧與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推進。(作者單位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