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2nfys"></tbody>
  •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samp id="2nfys"></samp>

      <samp id="2nfys"><ins id="2nfys"><u id="2nfys"></u></ins></samp>

      1. <progress id="2nfys"><bdo id="2nfys"></bdo></progress>
      2. <samp id="2nfys"></samp>

      3.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4. <tbody id="2nfys"><bdo id="2nfys"></bdo></tbody>

      5. <menuitem id="2nfys"><strong id="2nfys"></strong></menuitem>

        國外漁業動態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外漁業動態 - 正文

        海洋研究熱點多 我國應瞄準印太交匯區

        日期:2019-05-14 09:52    作者:    來源:科技日報     打印    加大 減小

        印太交匯區是海洋和大氣能量匯聚中心、板塊碰撞中心以及生物多樣性中心,是開展地球系統各圈層之間物質能量交換及全球變化研究的關鍵區和理想靶區。

        “可惜的是,世界主要海洋研究機構在此海域的調查研究均比較薄弱,且基本未涉及跨圈層問題,中國應該有所作為、搶占先機,從更加整體的視野開展相關研究。”在5月9日至10日召開的主題為“印太交匯區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中心形成和演變機制及其資源環境效應”香山科學會議上,會議執行主席之一、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王凡呼吁,應全面提升對該海域的探測、預測能力和科學認知水平。

        印太交匯區泛指熱帶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交匯的區域,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擁有全球76%的珊瑚物種。它有多個之最:全球最大、溫度最高“暖池”;全球最復雜的環流系統;熱帶對流最強、水汽含量最多的區域等等。

        亞歐、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塊在此交匯,形成最大規模的板塊俯沖,以印太暖池為核心上層海洋與低層大氣環流輻聚、對流并影響控制氣候變異,形成全球陸源物質、海洋大氣熱量匯聚中心。“印太交匯區生物多樣性受全球變化的影響最為顯著,這里有一系列重要且未解的前沿科學問題,其資源環境效應是全球關注的熱點。圍繞此海域海洋環境格局與生態系統演化開展系統性、多學科交叉研究,必將成為熱門領域。”會議執行主席之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陳宜瑜研究員說。

        王凡坦承,我國現有這方面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洋科學的研究程度不同、學科參差不齊,而且基本上是兩大洋各搞各的,與大氣、生物、巖石圈之間的協同研究很少,缺乏互聯和協同。”

        更重要的是,與會專家認為,我國亟待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性能優越的海洋多圈層耦合地球系統模式,同時針對科學目標開展長期的現場觀測。

        會議執行主席之一、廈門大學戴民漢教授強調,科學家應圍繞核心科學問題,如,該海域構造過程、海洋過程、大氣過程與生命過程如何相互作用并塑造了印太交匯區海洋生物多樣性中心的分布格局,暖池形成和變異、構造體系與流體和大氣的物質能量交換等過程如何驅動了生物多樣性中心的演變等,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

        與會專家呼吁,應圍繞該研究方向及早開展前瞻性研究,推動發起國際合作科學計劃,搭建海上絲綢之路的科技支撐平臺和人才培養基地;構建長期立體綜合性觀測網絡、海洋與地球系統數值模擬預測模式、數據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等基礎支撐體系;揭示海洋系統的大氣—水體—巖石—生物圈層之間物質能量交換的關鍵過程和機制,獲得一批原創性科研成果,占據海洋科學和地球科學前沿研究領域制高點。

        三级片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