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2nfys"></tbody>
  •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samp id="2nfys"></samp>

      <samp id="2nfys"><ins id="2nfys"><u id="2nfys"></u></ins></samp>

      1. <progress id="2nfys"><bdo id="2nfys"></bdo></progress>
      2. <samp id="2nfys"></samp>

      3.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4. <tbody id="2nfys"><bdo id="2nfys"></bdo></tbody>

      5. <menuitem id="2nfys"><strong id="2nfys"></strong></menuitem>

        國外漁業動態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外漁業動態 - 正文

        “蛟龍”:中國人心中的“驕”龍

        日期:2019-02-22 10:30    作者:    來源:中國海洋報     打印    加大 減小

        2月14日,卡塔爾半島電視臺播出紀錄片《中國水下捕獵》,許多畫面首次披露,震撼人心。這是外媒首次跟蹤拍攝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深海探索過程。

        紀錄片稱,中國科學家正在進行一項大膽的深海任務,去從未有人類踏足的地方探尋,那里有著豐富稀有的資源和獨特的生物種類……

        蛟龍號,這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載人潛水器從立項到海試成功,再到試驗性應用完成,刷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深海大洋的歷史深度,完成了“可下五洋捉鱉”的夙愿。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更多的中國海洋科學家關注深海。1992年,國內一些科研單位的院士、專家共同論證了中國6000米級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的可行性。而討論結果上報后杳無音訊。主要原因,是當時國內沒用戶,客觀上也不具備相應的技術基礎。

        隨著海洋事業不斷發展,我國逐漸加大了對海底礦區的勘探和研究投入。2001年,我國在東太平洋海域獲得了國際組織授權的7.5萬平方公里、擁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采權的多金屬結核礦區,對深海資源勘察技術裝備的需求不斷增加。

        2001年1月,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組織國內海洋界的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級專家,以及外交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等有關業務司負責人召開會議,對我國研發載人潛水器進行了深入探討,達成了一個共識——制造中國自己的載人潛水器。

        時任國務委員宋健非常支持載人深潛的研制。他說,要么不搞,要搞就搞世界一流,世界領先。

        由此,中國首臺載人潛水器確立了7000米的潛深指標。2002年6月11日,科技部批準了“關于啟動7000米載人潛水器重大專項的請示”,國家海洋局作為項目的組織部門負責全面工作,中國大洋協會作為業主,負責專項的組織實施。

        載人潛水器研制和試驗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大致由潛水器本體、水面支持系統、潛航員系統和應用系統組成。經過多年攻關,中國科學家排除了潛水器面臨的重量、壓力、腐蝕、通訊等一系列難題,于2007年9月組裝完成本體,于2008年3月完成了水池聯調試驗。隨后,又改裝了母船“向陽紅09”船,選拔潛航員,成立了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2009年10月3日,當國人還沉浸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喜慶中時,載人深潛英雄在我國南海駕駛載人潛水器成功下潛到1109米深度,創造了我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成功邁出走向深海的大步子。

        2010年,載人潛水器由“和諧”號更名為“蛟龍”號,海試再次進行成功突破3000米。

        2012年6月24日,北京時間9時07分,3名深潛員駕駛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試驗區,再次刷新深度,到達7020米海底,在世界載人深潛的榜首刻下了中國人的名字。

        同一天,太空中的中國人也創造了佳績——‘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手工交會對接順利完成。

        那一天,潛航員和航天員在太空和深海的相互致敬,遙相祝愿,成為新聞熱點,舉國振奮。3天后,潛航員傅文韜和唐嘉陵將蛟龍號下潛深度定格在7062米,成為迄今為止中國的下潛深度之最,為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獻上了一份厚禮。

        翌年5月,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了載人深潛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代表。

        2013年~2017年,蛟龍號執行試驗性應用階段任務,奔赴南海、印度洋、太平洋,足跡遍布七大海區……百分之百安全下潛,潛入海山區、冷泉區、熱液區、洋中脊……

        蛟龍號主要為深海資源勘探等國家計劃提供技術和裝備支撐,取得了一系列勘探成果。我國科學家基于蛟龍號下潛調查而發表的論文已達41篇,為我國搶占國際深淵科學研究前沿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標志著中國深海載人科研和資源勘探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自誕生之日,到舉世聞名,“蛟龍”以其突出的貢獻成為中國人心中名副其實的“驕”龍,與天宮、天眼、悟空、墨子等重大科技成果一同被寫進十九大報告。去年1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蛟龍號的成功帶動了海洋深潛裝備飛速發展。蛟龍號新母船“深海一號”今年5月將交付使用;“深海勇士”“彩虹魚”等深海載人潛水器相繼研發;“海龍”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無人無纜潛水器等大型裝備體系相繼升級改造、試驗和應用,與蛟龍號優勢互補。在“三龍”基礎上,我國還將增加深海鉆探的“深龍”、深海開發的“鯤龍”、海洋數據云計算的“云龍”,以及在海面進行保障支撐的“龍宮”的研發與試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蛟龍號團隊的壯舉無疑成為耀眼的一顆明星。

        三级片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