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提出“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繼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海洋領域的國際合作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與許多沿線國家都有著不同形式的友好合作,大陸架劃界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我國大陸架劃界技術歷經十余年攻堅克難,不僅破解了海洋劃界這一世界性難題,還為二十余個國家提供了技術援助。”連續5屆擔任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委員的呂文正說。
大陸架是指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主要指海底,基本包含了領海、專屬經濟區以及專屬經濟區以外的陸地延伸部分。大陸架富含油氣和礦產資源,吸引了很多沿海國家向深水進軍。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寬大陸架國家可以擁有200海里之外的大陸架海底管轄權。沿海國家紛紛將大陸架劃界提上日程,為領海和專屬經濟區尋找合法邊界。
200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家彪領銜的我國大陸架劃界科研專項啟動。十余年來,科研人員在中國海開展了大規模、全覆蓋的地質地球物理系統調查和海底探測,突破了海底復雜地質條件下劃界的理論與技術瓶頸,研發出一系列針對海底復雜地形的精確探測設備,編制了全球首份海洋地形地貌調查標準,創建了大陸架劃界技術理論體系。“我國大陸架劃界技術已步入國際領先行列。”李家彪說。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同時規定,寬大陸架國家在申請200海里之外大陸架海底管轄權時,須向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申請認定及相關材料。這對于海洋技術薄弱卻面臨劃界問題的國家來說,如同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據了解,截至目前,37個非洲沿海國家中,已有24國提交了劃界案。但是,其中絕大多數劃界案都是根據他國的部分援助或精度較低的全球公開數據完成的,很難通過大陸架界限委員會的審查。這些國家急需開展大陸架劃界調查,補充高精度數據,拿出新的方案。
“受科研水平、專業技術和人才等局限,加之事關國家核心利益,這些國家非常希望中國能提供幫助,給予理論和技術支持。”李家彪說。
2012年,中國與尼日利亞開啟兩國大陸架國際合作調查航次。以此為開端,大陸架劃界技術成為我國對非洲技術援助的重要內容。
2016年,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和莫桑比克的科研機構開展了中國—莫桑比克大陸邊緣地球科學聯合調查航次,對地球物理和水文進行了綜合調查。
同年,第二海洋研究所與塞舌爾的研究機構共同開展了大陸邊緣海洋地球科學聯合調查航次,為該國大陸架劃界提供了高精度調查數據。
此外,我國還與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桑給巴爾、喀麥隆、加納、安哥拉、肯尼亞等國家廣泛開展海洋科技交流與合作,并積極創造條件,助力他國海洋劃界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