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報特派記者王自堃
嘉賓: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陸基首席科學家康世昌
11月18日,“雪龍”船停靠澳大利亞霍巴特港期間,康世昌與另外25名隊員登船與考察隊匯合。隨后,“雪龍”船駛向“西風帶”。其間,記者采訪了康世昌,他將隨內陸隊從中山站前往昆侖站(冰穹A)開展科學考察。
主持人:對南極內陸考察,您更關注什么?
康世昌:我曾去過南極半島,這是第一次前往南極內陸。我比較關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南極冰蓋的變化及其對海平面的影響。
目前的觀測顯示,東南極與西南極在冰蓋消融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西南極冰蓋特別是南極半島冰川消融劇烈,昆侖站所在的東南極冰蓋整體較穩定。隨著時間的推移,冰蓋消融對海平面升高產生的影響將越來越大。本世紀初,我國獨立開展了東南極冰穹A深冰芯鉆取及研究,旨在獲取長時間尺度(100萬年)地球氣候變化的記錄。本次內陸考察將繼續這方面的工作,為我國系統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積累基礎資料。
主持人:將對南極內陸雪樣做哪些研究?
康世昌:南極內陸被厚度平均超2000米的冰蓋覆蓋。冰蓋由降雪累積而成,保存著氣候變動和環境變遷的信息。這次我們帶了30多個保溫箱,用于存放采集的表層雪和雪坑樣品,之后對樣品做3個方面的研究。
一是分析樣品中的污染物。南極內陸遠離人類活動區域,在這樣一個潔凈區域沉積了多少污染物,包括新興污染物等,都是研究的課題,目的是進一步認識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二是研究樣品中的同位素。雪中不僅有對流層從沿海和周邊陸地運送來的物質,還有從平流層沉降的眾多物質,比如同位素“硫35”,它可以反映平流層進入對流層的物質量,有助于了解大氣交換的過程。三是分析樣品中的微生物。我們將對極端環境下微生物的種類和多樣性進行研究,為極端環境微生物學提供第一手資料。
主持人:赴南極內陸會遇到哪些挑戰?
康世昌:高原反應總是會有的。我曾9次在珠峰海拔6500米以上完成冰芯和雪坑采樣,因此,從心理上不懼怕南極內陸高原,不擔心高原反應和缺氧。但南極內陸相比珠峰更加寒冷,這是一個考驗。我將和隊友一起,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開展中山站到昆侖站的各項監測和樣品采集,在系統總結歷史資料的基礎上拓展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