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常見的三文魚、鱈魚、龍蝦、生蠔等,購買力不斷增強的中國消費者希望嘗試更多的進口海產品。一份市場研究報告顯示,一些不太知名、比較小眾的海產品在中國市場有很強的增長潛力。為抓住這一商機,挪威、愛爾蘭、新西蘭等海產國紛紛擴大出口品種,將更多海產品帶到中國市場
日前,挪威海產局在挪威-中國海產峰會披露的一份市場研究報告顯示,除了挪威的招牌出口海產品三文魚、北極鱈魚,另有13種海產品種在中國市場有很強的增長潛力。數據顯示,2012年這13個品種(不僅限挪威出口)在中國的消費總量僅為62600噸,2016年達到了118646噸,短短四年翻了近1倍,在中國的增長率平均每年達到了17%。這13個品種分別為紅魚、大比目魚、綠青鱈、鯡魚、鯖魚、多春魚、帝王蟹、雪蟹、棕蟹、藍貽貝、鱈魚干、北極甜蝦和大扇貝。其中,多春魚每年漲幅達76%,緊隨其后的紅魚每年漲幅60%。而大比目魚、鯖魚等品種進入中國市場更早,并展現了很強的增長態勢。大比目魚從2012年起,在中國市場每年以平均16%的速度持續增長,2016年總量達到了29000噸。鯖魚自2012年以來在中國的消費每年增長幅度達18%,2016年消費總量為14000噸。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隨著中國消費的升級及中產階層的擴容,國內對海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小眾類的中高端海鮮對中國消費者非常有誘惑力,一是因為國內消費者對外國產地比較信任;二是對于高端人群來說,三文魚、龍蝦已經吃了20年,存在“審美疲勞”、產品老化的問題。
多個海產國已經看到小眾海產品在中國的增長潛力,紛紛通過擴大品種、普及烹飪技法等方式抓住這一商機。
11月初舉辦的2017第22屆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吸引了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家企業參展。以愛爾蘭的海產品出口商為例,他們帶來的品種除了面包蟹、貽貝這些熱銷類,還有很多對中國市場來說不太熟悉的品種,包括馬鮫魚、鯡魚、藍牙鱈、銀針魚、海鰲蝦等。新西蘭也帶來頗有特色的毛利海產以及帝王鮭、長壽魚、南極犬牙魚等相對小眾的海產品。參展商還在現場準備了烹飪工具,普及烹制技法。
挪威海產局中國大陸及香港區總監畢思明表示,挪威有些品種過去通常是進口到中國,再加工后重新出口到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地,而現在這些品種的國內消費在逐漸增長。
業內觀察人士認為,海產品進入中國需要一定的適應期,波士頓龍蝦、挪威三文魚的名氣也是靠時間積累的。上述海產國正是因為在中國有了一定的市場基礎,才有底氣推小眾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