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提出堅持以“疏近用遠,生態優先”,實施“陸海接力、岸海聯動”,旨在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漁業資源開發利用統一,在近淺海上做“減法”,統籌提高岸線資源利用效率,控制近海養殖用海規模,推動近海海域環境改善。在深遠海上做“加法”,中遠海發展深水網箱養殖,遠海發展遠洋捕撈,拓展深遠海立體海域開發利用,增強海洋固碳能力,實現海洋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如“澎湖號”自2019年在萬山海域投放以來,運營情況良好,有利于緩解海灣養殖壓力,使養殖海域擴大到深遠海,提高養殖水產品的品質。
利用沿海地區優勢,向海拓展,岸海聯動,是廣東促進沿海地區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抓手。廣東將從以下方面發力,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
一是科學劃定養殖區域。引導近岸淺水養殖用海騰退空間,推動養殖用海向深水遠岸布局。在部分地市開展試點,通過開展海洋資源摸底調查,掌握養殖現狀和養殖主體需求,依據各養殖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劃定禁養區、養殖區、限養區,明確養殖區域、養殖規模、養殖品類等。實現禁養區海上養殖疏退,養殖區和限養區布局。
二是推動海水養殖轉型升級。統籌利用岸海資源,建立和推廣陸海接力養殖模式,進行近岸魚排升級改造。引導養殖主體向深遠海、產業園區轉移,培育一批鏈主企業帶動轉型升級的現代化海洋牧場聯合體,通過產業紐帶、分工協助和技術擴散等方式互融互通,帶動中小企業、合作社等實現轉型升級。完善大漁帶小漁的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讓近海養殖戶、漁業合作社、企業、村集體融入深遠海養殖產業,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漁戶”等發展模式,讓漁民通過眾籌、入股等方式參與養殖獲得收益,實現養殖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