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3月24日訊 記者今天從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獲悉,我國海洋領域首個冷凍電鏡中心建成,目前已全面對外開放共享,為用戶提供樣品制備、數據解析等服務。
冷凍電鏡也稱低溫電子顯微鏡,是一種能夠對生物樣品實現高分辨三維結構解析的高精尖設備。“如果說天文望遠鏡觀測的是極宏觀的天體,那么冷凍電鏡則是針對極微觀的生物大分子,觀測水平達到十分之一納米(百億分之一米)級別。”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冷凍電鏡中心主任沈慶濤教授說,冷凍電鏡技術目前還非常新穎,但已經在生物學領域產生了極大影響,被諾貝爾獎官方稱為“使得生物化學進入一個新時代”的技術。自2013年開始,冷凍電鏡成為諸多諾獎級論文成果的得力助手。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建設的冷凍電鏡中心,是山東省首個冷凍電鏡中心,也是我國乃至全球首個聚焦海洋生命科學的冷凍電鏡中心。“生命來源于海洋,但目前國內外對陸地生物的研究比海洋生物更全面更系統,冷凍電鏡的工作也多集中在陸地模式生物上。” 沈慶濤介紹,針對生命科學回歸海洋的趨勢,充分發揮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向海”特長,他們建立了海洋領域首個冷凍電鏡中心,以海洋生物為研究目標,推動海洋生物學從宏觀走向微觀,從生態、細胞水平走向分子水平。
為了保證冷凍電鏡的高分辨率解析能力,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同時配備了冷凍電鏡中心環境適配系統。“冷凍電鏡設施昂貴精密,對于每個樣品通常需要花費2-3天拍攝成千上萬張照片,提取近百萬生物大分子顆粒進行后續的圖像處理。” 沈慶濤表示,在此過程中,環境適配系統能夠對溫度、濕度、磁場、震動等因素進行控制并適配,從而保證冷凍電鏡自始至終狀態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