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海洋世紀,但我國海洋漁業正面臨著漁業資源枯竭與生態環境惡化等嚴峻的生態危機,并進而導致海洋捕撈業等傳統海洋產業陷入可持續發展的生存危機,海洋漁業等面臨著亟需轉型升級的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同時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并提出海洋開發和保護的“四個轉變”。為此,我國農村農業部編制印發并經修訂完善了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規劃(2017-2025年),規劃至2025年將在全國沿海地區創建200個區域代表性強、生態功能突出、具有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其中明確指出:海洋牧場建設是解決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的金鑰匙,探索轉變傳統的海洋漁業發展方式、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海洋類水產品是國際公認的優質動物蛋白來源。據權威統計:目前我國海洋類水產品的年產量相當于全國肉類和禽蛋類年總產量的30%左右,每年可以為我國14億城鄉居民的膳食營養提供超過30%比例的優質動物蛋白。而且據世界銀行相關機構預測:至2025年將會有36個國家的14億人口陷入食物短缺危機,到2030年在全球范圍內對糧食的需求將增長50%以上。因此,通過開發和建設一系列高標準、生態型、智慧型的現代海洋牧場,不僅可從長期戰略角度有效推動“藍色糧倉”建設,有效緩解因為耕地減少、糧食供需失衡以及世界糧食、肉禽市場波動等系列危機,為有效地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優質蛋白需求和美好生活向往等提供重要戰略性支撐,而且可以此推動我國傳統的養殖業升級、捕撈業轉型、加工業提升,有效地拓展、延伸海洋漁業經濟的產業鏈條,同時進一步地輻射和拓展帶動海洋科技、海洋裝備、海洋醫藥、海洋風電、海洋信息與知識服務業、休閑娛樂與旅游觀光業、文化傳承、科普宣傳、餐飲業等二、三產業發展,全面推動海洋漁業向綠色、協調與可持續方向發展。至2020年底山東、遼寧、廣東等我國沿海省市已經建成110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逐步成為推動現代海洋牧場建設的重要抓手。
我國海洋牧場建設與發展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客觀上需要以一系列新型科技創新與管理創新為支撐體系。自十八大以來我國就開始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海洋牧場建設與經營過程涉及到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地質、海洋生物、海洋環境等系列基礎科學研究,而生產養殖與加工過程、商貿流通過程需要一系列新知識、新技術、新設施與高端養殖作業平臺、海上風電等一系列科技創新,同時還需要新理念、新方法以及組織制度創新,才能真正型構出現代海洋漁業的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我國海洋漁業經濟轉型升級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并持續地為我國城鄉居民提供更優質安全的海洋魚類等優質產品。因此,現階段我國現代海洋牧場是由政府統籌規劃與政策支持、企業主導建設、科研院校以及轉產漁民等主體協同創新的國家戰略創新平臺,政府、企業、科研院校以及漁民等多元主體共同構成海洋牧場創新生態系統。但如2019年農業部在新修訂的海洋牧場規劃中指出的:海洋牧場在建設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著統籌規劃和基礎研究不足、示范引領和體制機制建設不夠等系列問題,進而制約了海洋牧場綜合效益的發揮;同時強調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規劃的時代使命是示范引領和推動我國海洋牧場整體建設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包括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等,創新驅動的增長和發展方式不僅需要解決效率問題,更為重要的是依靠知識資本、人力資本與激勵制度等一系列無形的價值要素創新和各種創新要素的新組合,實現在生產與商業化過程的應用和擴散。但在此過程中企業家作為創新主體需要以產業創新為導向,型構出適合于當地海洋牧場轉型發展的創新生態系統和技術、生產、產品、流通等多類創新平臺,以此孵化和有機集成、整合科學家等知識創新主體的新知識、新技術,企業家、技術與知識創新主體等展開長期的戰略合作,才可能逐步實現具有顛覆性的技術跨越、產業結構的革命性變化,并探索出可以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綜合效益最大化的價值共創模式。簡單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產學研金服用”開放式的協同創新與合作模式能夠成功的關鍵是構建‘共生-共商-共建-共治-共創-共享’的價值共創模式,任何單一主體皆難以獨立承擔復雜系統的所有創新,創新生態系統是由環境、技術、組織與政治等多個子系統型構的復雜網絡系統,其中需要構建多元主體互動連接平臺并建立創新收益分配機制和價值共創協調治理機制。據此,企業家等多元主體秉持價值共識,肩負起海洋牧場創新的時代使命,型構出創新利益共同體和動態價值創造系統,較好地適應內外部各種環境變化,不斷地為最終消費者或用戶價值為中心的利益相關者群體創造和創新價值,實現人人和諧、人海和諧與人魚和諧共生的新型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