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2nfys"></tbody>
  •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samp id="2nfys"></samp>

      <samp id="2nfys"><ins id="2nfys"><u id="2nfys"></u></ins></samp>

      1. <progress id="2nfys"><bdo id="2nfys"></bdo></progress>
      2. <samp id="2nfys"></samp>

      3.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4. <tbody id="2nfys"><bdo id="2nfys"></bdo></tbody>

      5. <menuitem id="2nfys"><strong id="2nfys"></strong></menuitem>

        國內漁業動態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漁業動態 - 正文

        35載遠征南極 冰雪拼搏譜寫華章

        日期:2019-09-24 10:20    作者:    來源:中國海洋報     打印    加大 減小

        古老的海洋,孕育了生命和文化;寒冷的兩極,蘊藏著圣潔和神秘。或許正是這些,才構成了人心之向往。

        1984年11月20日,祖國一聲令下,591名勇士從四面八方云集“向陽紅10”船和海軍“J121”船上,起航前往南極,開展我國首次南極考察。這是我國遠洋航海和科學考察史上的一次壯舉,中華兒女用熱血和汗水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鑄就了極為寶貴的南極精神——“愛國、求實、創新、拼搏”。

        為了表彰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做出的貢獻,1985年5月6日,慶功授獎大會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李鵬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出席并講話。同一天,《紅旗》雜志發表社論《南極精神頌》,號召全國人民學習南極精神。

        2014年1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澳大利亞訪問期內,登上“雪龍”船考察并慰問科考人員。習近平指出,南極科學考察意義重大,是造福人類的崇高事業。中國開展南極考察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了貢獻。中方愿意繼續同澳方及國際社會一道,更好地認識南極、保護南極、利用南極。

        愛國情懷最可敬

        冬去春來,往復不息。中國南極考察已歷經30多年。南極處處冰冷,時時艱險,遠征的勇士們,前赴后繼,一往無前。何也?愛國使之然。

        1983年6月8日,中國以締約國的身份加入《南極條約》。9月,郭琨、司馬俊和宋大巧以觀察員身份代表中國第一次出席第十二次《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

        當會議討論到實質性內容時,會議主席敲起小木槌:“請非協商國的代表退場,到會議廳外喝咖啡。”

        會場上的這一“突然襲擊”,令中國代表團始料未及。更沒想到的是,表決結果也沒有告知中國代表團。只因為中國沒有南極考察站,無法成為協商國。

        郭琨滿腹郁悶,暗下決心,中國一定要在南極建立自己的考察站。

        1984年,鄧小平揮筆題詞:“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貢獻”,吹響了“向南極進軍”的號角。參加首次南極科學考察的中國人,戰風斗浪,艱苦作業45天,于1985年2月14日,建成我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

        落成典禮在大雪紛飛中舉行,隊員們高唱國歌,激動不已。

        愛國之志,行動昭然。

        30多年來,一批又一批南極考察隊員舍小家、顧大局,一走少則半年,多則500多天,奮戰在冰雪南極。為了祖國南極事業,他們離妻別子,遠赴險地;為了和平利用南極,他們橫渡汪洋,奔波萬里;為了研究極地科學,他們不畏嚴寒,深入內陸……翻過一座座山,越過一片片海,踏過一層層雪,不知疲倦地前進著,踐行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愛國之情,燃自內心。

        奮斗人生最美麗

        足下冷氣襲,面前冰霜撲。在南極考察的道路上,隊員們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趕路的日子餐食不裹,極寒的日子勞動不輟,工作的日子晝夜不舍。一年年含辛茹苦,經冬歷夏;一次次狂濤怒浪,暈倒床榻;幾萬里風霜雨雪,處處為家;數十回冰蓋穿梭,坎坷無涯。這,是南極考察隊員的真實寫照,縱然千難萬險,依舊繼往開來。

        南極考察有效工作時間短,抓住時機,方能“百戰百勝”。不管是茫茫雪夜,還是烈日當空,都要不停勞作;無論是領隊、科學家,還是工人、機械師,都要輪番上陣,卸貨、裝車、做捆扎;即使面皮黑紫,眼圈發紅,仍然奮戰在第一線……在每一次執行重任過程中,一張張臉變了色、脫了皮,一個個疲倦不堪的身軀倒下就鼾聲如雷,一次次裝貨卸載伴隨著廢寢忘食后的饑寒交迫。

        拼搏,讓所有人下意識地忽視了所有。

        1988年12月,承擔建設中國南極中山站任務的“極地”號被困普里茲灣浮冰區。所有人心中堅定一個信念,不管怎樣,也要把站建好。駕駛員和水手拿著鉛制水鉈走在冰上測量水深點,以便突圍;考察隊員背著包從冰面走上陸地“安營扎寨”;卸貨工作也同步艱難展開……

        7天后,船長魏文良利用兩座冰山間出現一條寬50多米水道的有利時機,駕船順利突圍。此后,隊員們夜以繼日,歷經約1個月的奮戰,中山站終于建成。當五星紅旗升起時,116名隊員難以控制激動的淚水,高喊“五星紅旗已在南極上空升起”。

        一入南極內陸,似乎進入了白色沙漠。萬年堆積的寒冰凍雪和呼嘯的刺骨冷風,讓隊員真正體會到什么是“冷酷無情”。為了挺進內陸,隊員們無懼無畏,開著雪地車一次又一次艱難探索,辛苦跋涉;為了建設中國南極昆侖站、泰山站,隊員們每天在冰天雪地里拼搏,硬是在短短20天左右完成建站任務;為了開展深冰芯鉆探、天文、冰川、測繪、大氣等多個專業科學考察,隊員們抓緊采樣,測量,持續鉆探。有的人臉凍得脫了皮,有的人肌肉發硬,有的人手腳凍傷……

        在南極拼搏的人,是最可愛的,也是最美麗的。

        求實創新最寶貴

        在惡劣的環境中工作,需要時時應機而變,處處開拓創新,南極科考尤其如此。

        就1400萬平方公里的南極大陸來說,僅僅以長城站、中山站為基礎,開展南極圈附近考察還遠遠不夠。南極最有科研價值的4個點——極點、冰點、磁點和高點,都在內陸。前3個早在20世紀就已被其他國家搶了先機,建設了考察站,只有“不可接近之極”的冰穹A在21世紀前還沒有人涉足。我國計劃在南極內陸腹地開展新的探索。

        人跡罕至,新的地域,新的領域,中國開始了新的征程。

        1997年1月,中國人第一次進入內陸,深入冰蓋300公里;1998年初,第二次進入內陸,深入冰蓋近500公里,鉆取到50余米深的冰芯;1999年1月,第三次進入內陸,深入冰蓋1100余公里,創造了當時我國鉆取百米長冰芯的紀錄。新的研究領域也逐步拓展到南極隕石研究、格羅夫山花崗巖研究、內陸冰川研究……

        2005年1月18日,中國派出的第21次南極考察隊,成功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征服了“人類不可接近之極”。正是因為這次創新性的突破,國際南極事務委員會同意中國在冰穹A建立考察站。

        2009年1月27日,當我國第一座、世界第六座南極內陸考察站昆侖站在冰穹A建成之時,胡錦濤代表黨中央、國務院致電祝賀。他指出,昆侖站的建成,必將拓展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研究的領域和深度。這是我國為人類探索南極奧秘做出的又一個重大貢獻。

        從此,南極考察又增添了天文觀測研究、深冰芯鉆探及研究,再次邁上一個新臺階。

        2014年2月8日,中國南極泰山站竣工。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說,“為我國科學家開展長期持續的南極科學考察研究提供了良好條件,有利于拓展我國南極考察的領域和范圍、拓展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戰略空間。”

        在南極精神的鼓舞下,我國不但開展了35次南極科考,還開展了10次北極科考,建設了北極黃河站,拓展了北極三大航道。

        與此同時,船舶、飛機、雪地車,電話、網絡等能力建設也在不斷提升,由基本靠走、手、吼的初級階段,逐步發展到空中有飛機、冰上有車輛、陸地有考察站、海里有輪船的立體考察新時代。

        2019年9月18日,我國自主建造的極地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順利完成南海試航,即將奔赴南極,與“雪龍”號一同開展首次“雙龍探極”的科學考察。這艘滿足無限航區要求、具備全球航行能力的極地考察船,將承載著“更好地認識南極、保護南極、利用南極”的歷史使命,乘風破浪,揚帆萬里。

        三级片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