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2nfys"></tbody>
  •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samp id="2nfys"></samp>

      <samp id="2nfys"><ins id="2nfys"><u id="2nfys"></u></ins></samp>

      1. <progress id="2nfys"><bdo id="2nfys"></bdo></progress>
      2. <samp id="2nfys"></samp>

      3.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4. <tbody id="2nfys"><bdo id="2nfys"></bdo></tbody>

      5. <menuitem id="2nfys"><strong id="2nfys"></strong></menuitem>

        國內漁業動態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漁業動態 - 正文

        楊士莪:探南海,他喝“柴油水”

        日期:2019-09-06 09:26    作者:    來源:科技日報     打印    加大 減小

        科技創新70年·大家小事

        “莪”,詩經里一種長在水邊的植物。中國水聲工程奠基人楊士莪院士,畢生工作在水邊。

        楊士莪1931年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抗戰時全家輾轉逃難,心里種下愛國種子。1950年,在清華大學讀大四的他,報名加入海軍。

        1956年,楊士莪被國家派到蘇聯科學院聲學所進修,他敏感地發現:聲吶設計和艦船噪聲兩個研究室的門對中國人緊閉。這一領域的學術論文在交流時常常僅寫一個題目。楊士莪感慨:在國防技術的關鍵領域,靠別人靠不住。

        1959年,楊士莪作為中方副隊長參加中蘇聯合南海考察,看著水碧沙明的南海,他心情復雜:“何時我們憑自己的力量來考察開發?”

        30多年過去,1994年,楊士莪任考察隊隊長兼首席科學家,主持中國首次南海水聲科學考察。從瓊州海峽到南沙群島,考察隊深入南中國海各個角落。

        赤道附近的陽光垂直照射,甲板高溫到50多攝氏度。楊士莪身先士卒,抱著沉重的電纜和線軸在甲板上穿梭,一天干十幾個小時。會電工、木工、鉗工的他,喜歡親自上手。

        船上飲食不好,外加勞動繁重,3個月的考察,有的年輕人瘦了40斤,年過花甲的楊士莪卻精神百倍,他有時會唱歌,好讓暈船的人轉移注意力。

        在南沙群島附近,因出海太久,飲用水已經耗光。回港補充淡水,得花費好幾天。楊士莪舍不得,他知道,為了這次考察,籌措物資人力用了10年時間,每一秒工作時間都來之不易。

        此時,全船只剩下一處地方有淡水——船底的壓載艙。這里的水是開航前灌注在船底,用來穩定和調節重心的。

        楊士莪看到,壓艙水面上飄著一層油——機器滴漏出的柴油,跟壓艙水混在一起。楊士莪下令,把這些水燒開來喝。大家喝著濃重柴油味的水,堅持到航程結束。

        考察后,隊員們登上永暑礁,聽戰士介紹守島的生活。眺望無邊的大海,楊士莪感到自豪:“我也在保衛這片海疆。”

        楊士莪主持的這次獨立出航考察,讓中國掌握了南海典型海域的水聲環境和參數,積累了寶貴的一手材料。

        幾十年來,楊士莪帶出了一批批青年領軍人。一位學生說:“楊士莪當研究所所長,主動只拿1/4的崗位津貼。他全程參與的項目報獎時,他不報自己,報別人。”

        88歲時,楊士莪還在出海實驗。

        人物簡介 楊士莪,中國水聲科技的開拓者之一。他建立起國內第一個水聲科研工程基地;主持了一系列重大水聲科研和工程項目。他寫出了國際上最早集中論述水下噪聲機理的著作,出版了國內最早的聲學理論著作,講授和編寫了該領域一系列經典教材。從“東風五號”洲際彈道導彈測試落點,到“蛟龍”號安裝打破國際壟斷的定位系統等項目,楊士莪貢獻突出。在他和同事們的努力下,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矢量傳感器技術的國家,中國艦船和潛艇有了最靈敏的耳朵。

        三级片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