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2nfys"></tbody>
  •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samp id="2nfys"></samp>

      <samp id="2nfys"><ins id="2nfys"><u id="2nfys"></u></ins></samp>

      1. <progress id="2nfys"><bdo id="2nfys"></bdo></progress>
      2. <samp id="2nfys"></samp>

      3.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4. <tbody id="2nfys"><bdo id="2nfys"></bdo></tbody>

      5. <menuitem id="2nfys"><strong id="2nfys"></strong></menuitem>

        國內漁業動態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漁業動態 - 正文

        靠海吃海 換個方式味更鮮——江蘇贛榆改變傳統漁業發展模式激發海洋經濟內生動力觀察

        日期:2019-08-14 10:44    作者:    來源:農民日報     打印    加大 減小


        素有“江蘇北大門”之稱的連云港市贛榆區,長期以來與海為伴、逐海而興。近年來,贛榆區依托海洋漁業資源優勢轉變發展方式,堅持海洋開發與保護并重,統籌發展海洋一二三產業,向藍色經濟要綠色增長,通過攻關海水育苗養殖技術、大力扶持電商發展和做強海產品精深加工,改變了贛榆傳統漁業發展模式,激發海洋經濟發展內生動力,譜寫了踏浪前行新篇章。

        科技繁育讓海洋漁業華麗轉身

        走進位于海頭鎮北朱皋村的贛榆佳信水產工程技術中心繁育場,負責人張慶起用抄網撈起一個小拇指大小的短蛸苗,一邊查看生長情況一邊向記者介紹,短蛸俗稱八帶魚,是我國沿海重要經濟章魚本土品種。去年,由他們承擔的“短蛸苗種繁育及養殖技術研究”項目經專家組中期驗收,一致認為短蛸苗種個體生長良好,體色正常,活力強,標志著贛榆短蛸全人工養殖技術實現重要突破。

        “由于過度捕撈導致短蛸資源衰退。我們通過采捕野生親本、馴化、促熟培育等一系列人工控制過程,用幾年時間掌握了人工繁育養殖技術,為未來大規模繁育奠定了基礎。”張慶起說,短蛸苗種的繁育成功不僅有利于推動本地土著資源的有效增殖和生態保護,還增添了新養殖品種,有利于緩和漁業生產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也為漁民減船轉產提供致富新途徑。

        贛榆東臨黃海海州灣,地理位置優越,灘涂面積達23萬畝,淺海域面積達108萬畝,擁有近海漁場7000多平方公里,自然資源豐富。海洋漁業一直以來是贛榆傳統優勢產業。但是,近年來贛榆通過人工繁育技術,實現了中國對蝦、日本對蝦、梭子蟹、大菱鲆、紫菜、縊蟶、牡蠣、毛蚶、四角蛤的人工海水養殖。

        “早在十一五期間,由我們與中國海洋大學、江蘇海洋大學進行校企合作,繁育出了梭子蟹苗種,解決了梭子蟹養殖苗種的問題,獲得了連云港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張慶起說。

        經過多年人工繁育推廣,贛榆梭子蟹的養殖面積已經擴大到3萬余畝,贛榆梭子蟹憑借其脂膏肥滿,肉質細嫩的特點,已經成為贛榆水產養殖的特色品種,并成為地理標志產品。

        “各類水產苗種的繁育成功,不僅給當地養殖戶帶來了收益,同時還讓贛榆海洋漁業走上了生態發展的路子。”張慶起說,我們還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對海洋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去年就享受財政補貼放流梭子蟹4250萬只,比目魚200萬尾巴,用以改善與修復海洋環境,保持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漁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另外,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推廣應用,佳信水產與江蘇省海洋局共同開發的“四位一體”在線檢測系統,實現了使用手機對于養殖區域內水質、環境、疫病和電商銷售的遠程操控,目前正在安裝調試,推廣應用后可進一步提升贛榆水產養殖水平。

        海產品精深加工帶動養殖戶致富

        贛榆的海岸線總長62.5公里,興莊河口以南為淤泥質海岸,是“蝦兵蟹將”的天堂,贛榆各種高品質的海洋養殖都排兵布陣在那里;興莊河口以北岸線為沙質海岸,地質條件好適合建碼頭。贛榆港于2012年底開港,結束了有海無港的歷史,至此,大批項目紛紛落戶贛榆港經濟開發區,其中海產品加工業是最大亮點。

        位于柘旺鎮的海福特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早落戶贛榆港經濟開發區海洋經濟創新示范園的海洋食品深加工企業。

        公司行政主管王康介紹說,海福特2016年落戶贛榆,正是看中了緊靠漁港交通便利和地方政策支持的優勢,一期投資7.8億元,建設加工生產車間9座,建成多條年產10萬噸的即食干、鮮制調味海產品和海洋罐頭自動化生產線,同時建設配套3座總容量達6萬噸的冷藏庫。去年銷售額達到2.2億元,今年有望突破10億元。

        “我們的目標是買全球、賣全球!”王康說。在海福特產品展示區,琳瑯滿目的即食包裝海產食品有100多個品類,這些產品將出口至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以及銷往國內部分省區。

        海福特產品中有10%的原材料是來自贛榆當地。據了解,海福特在投產后逐步加大水產品精深加工的開發力度,在贛榆與當地農民開展公司建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產業化發展合作,加大資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力度,建立扶持公司海產品養殖基地2000畝,其中無公害養殖基地1500畝,帶動贛榆當地1000余戶捕撈戶、養殖戶發展致富,年戶均增收近2萬元。

        贛榆條斑紫菜因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受到日本、韓國食客的青睞,是制作壽司和海苔的最佳食材。每年二三月間是贛榆沿海海域收割條斑紫菜的季節,近30萬畝條斑紫菜全面采收,全區139家紫菜加工企業要滿負荷運轉,對紫菜原藻進行一次和二次深加工,產品銷往歐洲、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過去紫菜都是粗加工成大包裝賤賣了,現在可以加工成各種味道的海苔,老少咸宜,適合更多人多口味。”宣傳部長邵長亮說。目前贛榆年加工一次紫菜干品47萬箱,產值達6.8億元,二次加工產值突破10億元。

        為了快速推動海洋經濟產業發展,贛榆區研究制定《連云港市贛榆區海洋經濟發展規劃(2017-2022年)》,統籌優化海洋經濟發展布局,打造了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的海洋經濟創新示范園,重點發展海洋精深加工、海洋生物科技、海洋冷鏈物流、現代海洋服務等行業。其中,僅贛榆條斑紫菜加工帶動近2萬農民就業,不僅建起國內首家紫菜博物館,還依托紫菜博物館、紫菜產業園,紫菜交易中心帶動了一批農民電商加入。

        放下魚網上互聯網 漁民變網紅

        今年5月1日贛榆進入伏季休漁以來,大小漁船都懸掛國旗靜靜停在漁港休整,而封網上岸的漁民們卻沒有閑著。他們主動找貨源、搞直播、拉網紅、加粉絲,在異常火爆的電商銷售里開辟出另一個天地。

        “今天給大家分享剁椒八爪魚……”“各位老鐵,這里有最新鮮的海貨……”記者循聲走進海頭鎮海前村的黨群服務中心的電商黨支部,在一個個精心布置的直播間里,數位“網紅”正在通過網絡直播介紹海鮮烹飪、食用方法推銷各類海產品,場內場外熱烈互動。

        “傳統漁村,出海回來就盼著新鮮海貨能賣個好價錢。為此,2016年初我們嘗試著在淘寶上注冊了海鮮電商平臺。”海前村團支部書記徐晟耀告訴記者,那時海前村的電商剛剛起步,是無品牌,無包裝,質量沒保證的“三無產品”,本想通過拓寬銷路增加村民收入,但實際收效甚微,網上銷量不大。

        2017年,漁民張延喜最先在“快手”注冊賬號直播海鮮現做現吃,很快吸粉30多萬人,瞬間成為網紅“三子”,當年他的海鮮銷售達300多萬元,利潤約30萬元,成為村里直播海鮮銷售“吃螃蟹”第一人,張延喜順勢把家里的房子也從舊瓦房變成了小別墅。

        村民們從張延喜網上銷海鮮受到啟發紛紛效仿。徐晟耀則與其他17位黨員借機成立了電商聯盟進行行業自律,聯盟內部對網絡直播、鮮活海鮮運輸、正規海產貨源加以規范管理。僅今年4月生蠔銷售旺季,電商聯盟的“網紅”們一天就有2萬余份訂單銷往全國各地。

        海前村的實踐引起贛榆區委、區政府的重視。經過多次調研,區委、區政府于2017年3月2日召開全區電子商務大發展會議,開啟了贛榆電商發展的新征程。次年3月,贛榆區委、區政府又出臺《贛榆區電子商務大發展實施方案(2018-2020年)》,進一步優化電子商務發展環境,補齊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短板,支持和規范電商發展。海前村積極探索“黨支部+中心+農戶+互聯網”發展模式,成立首個電商黨支部,將村委會一樓閑置的大廳改造成益農電子交易服務中心。

        現如今,在贛榆海頭鎮的村頭、碼頭、船頭,經常能可以見到用手機拍攝短視頻、進行直播的漁民,或者是漁民在沙灘上進行趕海直播。現如今,快手、抖音、小火山視頻等短視頻工具成為贛榆海邊農民對外展示、探路致富的新手段。

        三级片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