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2nfys"></tbody>
  •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samp id="2nfys"></samp>

      <samp id="2nfys"><ins id="2nfys"><u id="2nfys"></u></ins></samp>

      1. <progress id="2nfys"><bdo id="2nfys"></bdo></progress>
      2. <samp id="2nfys"></samp>

      3.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4. <tbody id="2nfys"><bdo id="2nfys"></bdo></tbody>

      5. <menuitem id="2nfys"><strong id="2nfys"></strong></menuitem>

        國內漁業動態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漁業動態 - 正文

        今年我國將成為全球對蝦第一進口國

        日期:2019-07-10 10:31    作者:    來源:中國漁業報     打印    加大 減小

        前不久,以“走向生態的中國蝦養殖業”為主題的第十一屆中國蝦產業發展研討會在廣東珠海舉行。本次研討會吸引了近300位行業精英參會,與會人員就全球對蝦產業消費市場、海內外對蝦養殖技術、前沿養殖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

        我國對蝦出口是以高附加值加工品為主

        會上,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表示,自2018年7月中美貿易戰開始,美國多產業受到重創,中國經濟也受到重創,全球經濟景氣度下降,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水產品進出口總量超過1000萬噸的國家。隨著進口關稅的下調,2019年進口量將持續增加。

        2018年,全球對蝦總量首次超過500萬噸,6大主產國占全球總產量83%。2018年,我國對蝦產量略增,約為130萬噸,但生產地位一直在下降。目前,國內南北方產量都略增,北方(生態為主)增長點在于面積,而南方(精養為主)增長點在于成功率。

        “從對蝦供給情況來看,2018年我國對蝦總供應量(內銷+出口)達到220萬噸左右,其中養殖130萬噸,捕撈20萬噸,進口65多萬噸,出口16多萬噸,國內整體消費呈上升階段。從對蝦貿易情況來看,2018年美國進口量再創記錄,達69.72萬噸,中國進口量超過65萬噸,歐盟28國進口量達76萬噸,日本進口量下降至15.8萬噸。我國對蝦出口量略有增長,主要以高附加值加工品為主。觀察對蝦產業行情走勢,2019年預計中國對蝦進口量繼續增加,因關稅和打擊走私的緣故出口量下降,而且對蝦第一進口大國美國的地位會被中國取代。此外,進口凍蝦的競爭優勢明顯。”崔和在報告中談道。

        內需市場消費是抵御市場風險重要舉措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水產養殖與漁業管理司高級漁業官員MarcioCastroDeSouza在會議上提到,水產養殖業可以為全球提供更多的蛋白質,而且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可以實現的。FAO將不同地區劃分并為各地區進行評分,發現許多國家漁業都面臨過度捕撈的問題。目前,水產養殖業總產量有所增長,但行業中仍存在一些資源浪費的現象。一方面是養殖中的損耗,另一方面是水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同時,我們發現了消費升級的趨勢:消費者對水產品的要求越來越多,可追溯體系構建提上日程。此外,在全球范圍內,水產品的出口總量超過肉類、禽類和種植物,位居第一位,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亞太地區水產養殖中心網項目經理袁德潤介紹了東南亞對蝦的生產情況。近幾年,東南亞的對蝦養殖業浮動較大,但仍是東南亞非常重要的養殖品種。目前,越南、印度、印尼是增長較快的國家。從整體來看,東南亞養蝦國仍以精養為主,小養殖戶多而散、養殖模式多樣化是主要特征。

        “未來,影響東南亞養蝦業的主要因素包括疾病、遺傳選育的質量、飼料原料價格、市場的不確定性、環境、自然災害以及消費者的期望值。近年,東南亞各國的養蝦成本都在上升,但實際上全球蝦價卻是在走低。但有一個好的現象,養蝦人仍在養蝦,說明還是有利可圖。但蝦并非不可替代的蛋白質。因此,未來促進蝦的消費,特別是內需市場的消費是東南亞各國抵御市場風險的一個重要舉措。”袁德潤談道。

        印度對蝦養殖者聯盟秘書長BalasubramaniamVen?katachalam表示,2018年,印度對蝦行業發展非常好,產量達75萬噸。印度連續兩年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國,連續五年都是美國最大對蝦供應商,2018年整體占比更是達到了36%。目前,印度有570家加工廠,養殖面積約有十七萬六千公頃,而且印度還有很大面積的空白土地可以從事對蝦養殖。

        “2019年,印度對蝦行業有以下趨勢:印度對蝦產業需要可持續發展;印度對蝦產業發展速度逐漸降速;2019年產量對比2018年可能會降低30%;育苗成本高,且育苗量低。接下來,印度對蝦產業需要進行提質增效,改善養殖場基礎設備,做好生物安保、病害防控工作,關注國際對蝦市場價格變化。”BalasubramaniamVenkatachalam談到印度對蝦行業時說道。

        柬埔寨水產養殖發展處處長ThaySonmony說,漁業對于柬埔寨非常重要,它為柬埔寨提供了75%的食物蛋白,為政府帶來了8%~10%的GDP增長。柬埔寨的水產養殖業仍處在起步階段,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柬埔寨對漁業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政府愿意補償水產品進出口所產生的稅費,政府對海水養殖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等。

        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何建國指出,蝦蟹是我國水產養殖的重要種類,2017年養殖產量約387萬噸,產值超2000億元,終端消費市場價值超過6000億元。但是無論是中國還是東南亞對蝦養殖國都面臨養殖難度逐年增大、單位產量下滑的困境。連養障礙是導致產量逐年減少的主要原因,而病原富集、區域富營養化、氣侯變化等是連養障礙產生的主要原因。而生態養殖,如混養、輪養可以減少連養障礙的影響。目前我國蝦蟹生態養殖產量約270萬噸,約占70%,對國內綠色養殖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孔杰在會上談到,國內種蝦品種多,沒有形成市場優勢,多數國外品種不穩定,整體市場占比變化大。目前,國內對蝦種業仍面臨許多難題:種業鏈尚存漏洞,SPF難;引種也引進了新病原,做種和苗的難度大;品種品系多,國內種蝦生產能力弱。同時,國內對蝦種業也取得了許多新進展:一是基因組測序取得突破;二是分子育種技術、家系育種技術、凡納濱對蝦種質參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三是全封閉雙循環種蝦養殖技術、嚴格水處理技術、生態育苗技術等良種良法上已建立了相關關鍵技術。

        對蝦養殖向高密度

        養殖方向發展

        正大集團水產事業蝦蟹料助理動物營養專家邱璇為正大集團水產事業首席營養專家陳明典代講。他在會議中表示,亞洲地區的對蝦養殖正在向“可持續性的高密度養殖”方向發展。正大所設計的對蝦養殖綜合模式恰好迎合了這種趨勢。養殖場組成部分包括蓄水池、水處理池、即使用水池、標苗池、大蝦養殖池、污水池、污水處理池。整個養殖場的養殖面積與水處理池面積為3:7,養殖全過程遵循正大“三個干凈”加生物制劑的養殖觀念,“三個干凈”指的是養殖干凈、水質干凈、蝦苗干凈。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亞洲區海水養殖專家藍祥賓提出,生物絮團在養殖系統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穩定水質,吸收水中的氨氮。另外就是與病原菌競爭,控制病原。在應用上,目前主要應用于對蝦、羅氏沼蝦、羅非魚、虱目魚、鯔魚養殖,在蝦類上,用于蝦苗標粗的較多。據藍祥賓介紹,在美國有一些農場主利用廢棄的車間并采用生物絮團技術養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平均產量達到10斤/立方米。美國人認為,他們可以做得更高,但是10斤/立方米的產量是他們覺得較為可控的范圍,他們一般使用芽孢桿菌培養絮團,需要近一年時間生物絮團系統才能穩定下來。目前我國湖南、江蘇等地也有應用,但蝦體色的改善以及養殖中后期的亞硝酸鹽控制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级片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