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2nfys"></tbody>
  •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samp id="2nfys"></samp>

      <samp id="2nfys"><ins id="2nfys"><u id="2nfys"></u></ins></samp>

      1. <progress id="2nfys"><bdo id="2nfys"></bdo></progress>
      2. <samp id="2nfys"></samp>

      3.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4. <tbody id="2nfys"><bdo id="2nfys"></bdo></tbody>

      5. <menuitem id="2nfys"><strong id="2nfys"></strong></menuitem>

        國內漁業動態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漁業動態 - 正文

        黃條鰤人工繁育助力深海養殖

        日期:2019-02-28 15:04    作者:    來源:中國漁業報     打印    加大 減小

        一條幾十公斤的魚,體型大、生長周期短、出肉率高、肉質鮮嫩、營養豐富,甚至可以媲美金槍魚,黃條鰤集萬千優點于一身,更是養殖戶夢寐以求的致富法寶。不過以往一直依靠捕撈野生資源,人工繁育仍是空白。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養殖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柳學周瞄準了黃條鰤這種大洋性大型經濟魚類的寶貴價值,他帶領團隊開展研究,攻克難關,在國內首次取得了黃條鰤人工繁育的重大突破,為我國深遠海養殖等新型生產模式的發展提供了優良養殖資源,為將來產業化開發奠定了基礎。

        自然資源衰退亟須開啟人工繁育

        “十三五”是我國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新時期,由于近岸生態環境和資源減退的壓力增大,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成為當前我國海水養殖的重要方向。

        那么,深海養什么魚合適?“已開發的適宜我國深遠海況養殖的優良種類很少,特別是北方沿海,遲遲沒有找到一個好的品種,成為制約深遠海養殖發展的瓶頸之一。”柳學周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因此,加快開發適合我國海洋環境條件的大洋性經濟魚類養殖新資源,成為業界廣泛關注的熱點。

        國際上已成功開發的大洋性經濟魚類有大西洋鮭、五條鰤以及金槍魚等,挪威的大西洋鮭養殖產量超過120萬噸,日本五條鰤養殖產量高達10余萬噸。而這些品種我國都沒有自然分布,其種質資源的可持續性是一個重要問題。

        柳學周一直想找到一種生長快、品質優、市場好并且適合加工的魚類,經過多番考察、比較,最終他“鎖定”了我國本土分布的大洋性大型經濟魚類——黃條鰤。

        然而,柳學周介紹,近年全球范圍內黃條鰤自然資源嚴重衰退,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已禁止捕野生苗種。我國資源衰退更為嚴重,十年前我國野生苗種收購出口每年達100萬尾,日本養殖者常常在我國收購野生苗種。而近幾年野生苗種捕獲量下降到10萬尾以下。

        雪上加霜的是,國際上黃條鰤規模繁育研究尚未突破,養殖用苗種生產還是難題。近年,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等國家紛紛開展黃條鰤人工繁育與養殖技術開發,但各國研發進展較為緩慢,養殖業主要依賴野生苗種,這對自然資源衰退將會產生持續影響。

        柳學周深感責任重大,他帶領團隊從野生魚馴化開始,開啟了數年的人工繁育之路。

        攻克關鍵技術支撐深海養殖戰略

        如何使野生黃條鰤不出現“水土不服”,著實讓科研人員費了不少勁。一切還得從人工調控環境條件著手。“我們設法從溫度、光照、營養等環節入手,給黃條鰤提供最佳性腺發育的環境條件,幫助其實現室內自然產卵,以求讓我們獲得良好的受精卵。”柳學周說。

        國外科研工作難以推進還在于黃條鰤是一種非常“有個性”的魚,這種魚應激反應十分強烈,比如科研人員用手或者容器捕撈時,魚很容易受驚而產生痙攣,死亡率較高,這種敏感特質導致研究工作異常困難。

        不過,再難也沒有阻擋團隊前進的腳步。柳學周帶領團隊克服重重障礙,從陌生到熟悉,逐步摸清了黃條鰤的生活習性、培育環境條件、生長發育的生理特征以及餌料偏好等。數年來,他們攻克了黃條鰤野生魚馴化、親魚“海陸接力培育”、人工綜合調控親魚性腺發育成熟、自然產卵等技術難關,獲得了批量受精卵。采用工廠化育苗方法,摸清了早期發育規律、餌料系列、苗種中間培育等關鍵技術,培育出平均全長13.6厘米、平均體重28.4克的黃條鰤大規格苗種數萬尾,取得了人工繁育的成功,也標志著我國在該技術上步入國際先進水平。

        研究團隊前期養殖實驗證明,在我國北方地區,采取“海陸接力養殖”模式,當年的苗種到秋末可生長到尾重500克左右,以后每年僅在5個月的適宜生長期內,體重就可增加2公斤~3公斤,生長速度之快可見一斑。若在我國南方地區,適宜生長的時間更長,生長速度將會更快。

        筆者了解到,目前,他們正在開展人工苗種的深水網箱養殖和陸基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等養殖模式研究,為下一步養殖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柳學周表示,黃條鰤特別適應深水大網箱養殖等養殖模式,其苗種繁育的成功將擺脫長期依賴野生資源的局面,為我國深遠海養殖等新型生產模式的發展提供新的優良養殖資源,為我國海水魚類養殖轉型升級添加新動能,開發應用前景廣闊。

        “接下來,我們還將研制專用配合飼料,著力提高育苗成活率。此外,還要加強產業化發展與市場的培育,即堅持產前、產中、產后鏈條式發展模式,以冷鏈加工為支撐,開拓國內外市場,打造中國黃條鰤養殖產業的‘三文魚模式’。”柳學周說。

        三级片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