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2018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閉幕,海洋衛星遙感技術、大洋科考設備、水下機器人等成為展覽會的重頭戲,讓參觀者近距離感受我國深海裝備制造領域取得的最新進展。
新裝備助力深海“探冰”
展會上,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展出了大尺寸天然氣水合物開采綜合模擬實驗裝置模型,該裝置可制備接近實際條件的樣品,實時探測水合物分布情況,模擬鉆井、降壓開采工藝與過程,探測水合物開采過程中誘發出砂位置和出砂速率等參數,為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工程提供支撐。
此外,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還展出了大陸架科學鉆探項目自主研發的鉆探平臺“探海1號”模型。近年大陸架科學鉆探項目在南黃海實施了兩口科學鉆探井。其中,采用“探海一號”實施的大陸架科學鉆探—2井井深達2843.18米,巖芯采取率達97.7%,創造了全球海洋科學鉆探全取芯的最高紀錄。
遙感衛星讓“瞰海”更清晰
遙感衛星技術是幫助人類觀測深海大洋的“天眼”。西北工業大學青島研究院展出的翱翔系列衛星受到了眾多參觀者的關注。
翱翔系列衛星是一種采用國際通用標準的低成本實用化的立方星系列,主要應用于區域遙感、衛星通訊、空間科學、新技術驗證等領域,可面向用戶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據了解,西北工業大學已具備了翱翔系列微小衛星批量化生產能力,產品已成功應用于國內外十余顆衛星的在軌運行,技術成熟可靠。
青島國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參展的超遠程通信船載終端可利用北斗衛星系統實現跨洲際通信,為用戶提供超遠程通信手段。通過微弱信號處理技術使得遠洋船舶在北斗信號較弱的條件下仍能實現北斗信號的正常接收。終端的收發天線采用全自動跟蹤伺服技術,不受船舶搖擺的影響。
深海探測邁入“萬米”時代
展會上,天津大學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展示了“海燕”萬米級水下滑翔機、“浮星”浮標等先進的深海探測設備。深度大于6500米的海域被稱為深淵海溝,目前受限于大深度觀測平臺技術的不足,絕大部分區域尚未被人類探索。此次展出我國自主研發的“海燕”系列萬米級水下滑翔機日前在馬里亞納海溝完成了一系列規范化海試,最大工作深度達到8213米,成為我國深淵研究和深海觀測領域的新型裝備平臺。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標是一種易投棄、小型化、低成本的水下移動觀測平臺。天津大學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展出的自主研制的大洋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標“浮星”日前在南海完成投放。截至8月8日,設備已連續穩定運行26個剖面,最大下潛深度3550.3米,數據傳輸成功率達到99.9%。海試進一步驗證了大洋4000米深海浮標的浮力驅動、耐壓設計、采集通信等關鍵技術的可行性和設備可靠性,標志著我國在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標實用化取得重要突破。
水下機器人深海顯神通
近年,水下智能機器人產品在海洋資源調查、深海打撈等方面嶄露頭角,獲得廣泛應用。在展覽會上,多家參展商展出了最新研制的水下機器人,將在遠洋漁業、水利水電、應急搜救等領域大顯身手。
50公斤級便攜式自主水下航行器由西北工業大學自主水下航行器創新團隊研制,是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工程化產品。該產品在研制過程中,先后突破了復合材料耐壓殼體結構輕量化設計、高精度自適應定深控制、應急避險舵機控制等關鍵技術難題,成為我國海洋探測開發領域的重要裝備。
青島羅博飛海洋技術有限公司展示的開架式水下機器人是一款新型纜控水下探測工具,工作水深300米。機器人搭載全向云臺和高清攝像機,使用高強度保護框架,增強了設備的耐撞擊能力,并預留了外接設備的接口,方便根據客戶要求進行特殊外設的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