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中國陸域面積較小的省份之一,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說。但海域面積廣闊,也是全國島嶼最多、海岸線最長的省份。
一直以來,建設海洋強省、發展綠色漁業,是浙江孜孜以求的目標。在奔向海洋強省的進程中,有一個日子值得浙江人銘記——
十五年前,也就是2003年7月,在總結浙江經濟多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全面系統地闡釋了浙江發展的八個優勢,提出了指向未來的八項舉措——“八八戰略”。
三年后,習近平到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調研,強調加快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積極探索技術創新之路,要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水產養殖業,為全省水產養殖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這注定是浙江漁業發展史上不平凡的十五年。在“八八戰略”指引下,浙江大力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使漁業生產質量與效益齊飛,漁業生態保護成效顯著,漁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升,漁業可持續發展邁出新步伐。
漁業發展方式的華麗轉變
當前,浙江漁業事業發展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面臨著進一步挖掘發展潛力和優勢,統籌協調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等諸多新命題。
這幾年,浙江漁業工作備受重視,源于自上而下堅定的判斷和改變的決心。浙江省注重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使得漁業發展也經歷幾段艱辛歷程。
2003年,習近平在浙江提出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實施海陸聯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浙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也讓浙江漁業在發展方式上重新陷入思考。
2003年到2006年期間,習近平多次來到浙江海島、漁村,就加快發展海洋經濟、調整漁業產業結構等問題進行深入調研。他強調,發展經濟,絕不能以犧牲海洋生態環境為代價,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一定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舉的方針,全面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其實,早在“十一五”時期,浙江漁業已經向現代漁業全面轉變。在“十二五”時期期末,全省水產品總產量602萬噸,漁民人均收入、漁業經濟總產出都迎來了大幅增長。
要在水產品總產量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擴大經濟產出,增加漁民收入,唯一的途徑就是提質增效,用漁業的高效益實現漁民的高收入。按照《浙江省漁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的總體目標,“十三五”期間不追求產量連續增長,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力爭到“十三五”末期總產量控制在600萬噸左右。根據“十三五”規劃要求,浙江漁業要轉變發展方式,淘汰低端產品,增加高端供應。經過持續努力,漁業綜合實力邁上一個全新的臺階。截止2017年的數據顯示,漁業經濟總產出達到2071.4億元,漁業增加值達到617億元。全省水產品總產量642.5萬噸,其中,國內海洋捕撈323.9萬噸,淡水捕撈產量11.4萬噸,海水養殖121.7萬噸,淡水養殖110.7萬噸,遠洋漁業產量74.8萬噸,主要指標繼續位居全國前列;同時,國內捕撈業、養殖業和遠洋漁業占比分別為52:36:12,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漁業綠色發展標桿省的“煉成”
圍繞轉方式、調結構這條主線,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成為了全國漁業漁政工作的總目標。浙江也不例外,這幾年,浙江的漁業生產,越來越強調走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逐漸成為打造漁業綠色發展的標桿省。
近年來,浙江深入推進“漁業轉型促治水行動三大工程”,以治水為突破口,水產養殖轉型升級邁出了堅實步伐。從2014年三大工程實施到2017年底,累計完成水產養殖塘生態化改造78.5萬畝,稻魚共生輪作77.7萬畝,水產養殖禁限養區劃定整治78.4萬畝,全省漁業“五水共治”三大工程累計投入資金近50.8億元。同時,示范推廣生態養殖模式技術,養殖尾水處理、多生態位高效健康養殖、配合飼料替代冰鮮餌料、稻鱉蝦鱉混養等一批生態模式技術得到進一步推廣,起到較好示范帶動作用。
為了取得更好的生態效益,浙江堅持以水養魚以魚治水,充分發揮水生生物的生態凈水作用,保護生物多樣性。在山塘水庫河道中全面開展網箱拆除、禁止施肥養魚、推廣潔水漁業等工作,在保護水源地、改善水環境、恢復漁業資源等方面發揮了明顯作用,實現了水清、魚躍、人歡的局面。
漁業轉型發展,需要規劃先行。浙江省編制了現代生態漁業發展規劃,調整優化產業功能布局和產品結構,引導水產養殖業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高效的可持續方向發展。此外,浙江還將財政補助資金轉向養殖尾水處理設施、循環水養殖設施、淺海貝藻和離岸圍網深水網箱養殖設施、稻魚共生輪作設施等符合產業轉型發展需要的環節,提升了養殖業轉型發展條件、裝備能力建設和生態循環技術水平。
2016年以來,浙江涌現出不少漁業轉型發展先行區。湖州市吳興區就是浙江省“漁業轉型發展先行區”第一批培育創建單位。2014年3月起,吳興區開始對東林溫室龜鱉養殖業進行徹底整治。經過兩年時間,東林鎮范圍內存在近20年的龜鱉養殖棚實現了全面“清零”,從污染嚴重的龜鱉養殖基地縱身一躍“白富美”。龜鱉整治后,溫室養殖廢氣排放量逐漸下降為零,東林鎮的空氣質量和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此外,該鎮以溫室龜鱉整治帶動產業轉型,現已培育農業轉產示范戶30家,推廣茭白套養湖蝦、茭白套養泥鰍等生態高效農業模式。
這樣的例子在浙江不勝枚舉。近年來,浙江省著力推進“海洋生態建設示范區”“漁業轉型發展先行區”“平安漁業示范縣”三大培育創建活動,推動海洋與漁業“十三五”轉型發展、推進國家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試點工作全面落地,形成了一套海洋、漁業開發開放的“浙江經驗”,為農漁民脫貧增收闖出一條新路。
換擋升級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
海洋伏季休漁制度是我國養護海洋生物資源的一項重要制度。自1995年以來,伏季休漁制度的實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受到了廣大漁民的熱烈歡迎。
為了進一步保護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資源,浙江漁場修復振興暨“一打三整治”在全國率先打響了依法治海、依法治漁第一槍。截至2018年6月底,全省共取締“三無”漁船15000多艘,約占全國總數的70%,清繳違禁漁具68萬多頂,約占全國總數的30%,查處各類涉漁違法案件上萬起,移送刑事案件500多起,移送涉案人員2000多人,各項指標均位居全國首位。
這些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持續發力,加大海洋漁業資源特別是幼魚資源的保護,修復振興浙江漁場。早在2014年5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啟動了浙江漁場修復振興計劃。兩年之后,也就是2016年12月23日,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海洋幼魚資源保護促進浙江漁場修復振興的決定》,以地方人大專項決定形式為海洋漁業資源保護工作提供法制保障,當時這在全國范圍尚屬首例。
此外,浙江還全面實施以入海排污口整治為主的海洋環境綜合治理,完成近岸海域344個站位季度水質監測、“三灣一港”166個站位月度水質監測、47個陸源入海排污口月度監測。據科研部門監測和漁民群眾反映,鯧魚、帶魚等資源量明顯增加,并形成穩定漁汛。
從過度捕撈、粗放養殖到耕海牧漁、增殖放流,是漁業生產方式向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轉變,更是我國現代漁業轉型升級邁出的重要一步。建設海洋牧場,已經成為發展現代漁業新舊動能轉換的“變速箱”。農業農村部去年公布全國第三批22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名單,浙江省溫州洞頭海域與臺州椒江大陳海域成功入選。
作為海洋大省,浙江對沿岸海洋牧場建設工作非常重視,各項工作均走在全國前列。南麂列島海域在2001年被列為浙江省首個人工魚礁試驗區,并開始大規模投放船礁。2002-2004年期間發布的《浙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浙江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和《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等政府文件中均將人工魚礁建設列入重點建設和保護的內容。2003年,在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的組織下成立了浙江省人工魚礁建設布局規劃領導小組和工作實施課題組,形成了《浙江省休閑生態型人工魚礁建設布局規劃(2003-2020)》。之后全面啟動了舟山的朱家尖、嵊泗、秀山、東極,寧波的漁山和象山,臺州的大陳和溫州的南麂、洞頭、大漁灣等海洋牧場項目。
近年,浙江省逐步加大了對海洋牧場建設的投入,出臺大量政策給予扶持。浙江省委省政府發文《關于修復振興浙江漁場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將建成6個海洋牧場,累計增殖放流各類水生生物苗種100億尾(粒)”。此外,自馬鞍列島、中街山列島和漁山列島成為浙江省入圍的首批20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之后,由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提出的《關于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實施人工魚礁建設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中,將南麂列島、大陳、洞頭海洋牧場也列入十三·五規劃,逐步申報國家級海洋牧場。浙江開展海洋牧場建設,是保障沿海漁民群眾長久生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促進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美麗浙江的有效途徑之一。
轉產轉業提升漁民收入水平
2006年9月20日至22日,習近平就“十一五”時期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問題到舟山進行調研。他強調,發展海洋經濟,絕不能以犧牲海洋生態環境為代價,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一定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舉的方針,全面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東海是浙江的資源寶庫,共抓東海生態大保護,已經成為推動浙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浙江,海洋捕撈漁業既是地方經濟重點產業,也是沿海漁民賴以生存的傳統產業。2001年,浙江率先在全國出臺相關政策,啟動減船轉產工作。2016年底,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出臺了《關于印發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實施方案的通知》。該方案的實施范圍涉及全省納入全國海洋漁船動態管理系統數據庫的所有海洋捕撈漁船,方案明確指出,2015-2019年,浙江共要壓減海洋捕撈漁船2580艘、總功率43萬千瓦。這意味著,未來5年浙江省將削減12.4%的漁船和12.8%的功率。
浙江在修復海洋生態環境、促進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努力從未停歇。各地積極推動捕撈漁民搞養殖、漁家樂等形式,轉產轉業的先進典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八八戰略”實施以來,浙江的休閑漁業方興未艾。根據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花園和美麗鄉村建設總體部署,休閑漁業正成為浙江漁業轉型升級、漁村轉美變富、漁民轉產增收的新增長點,也成為浙江漁業產業鏈條上異軍突起的一顆新星。
據統計,2017年,浙江擁有各類休閑漁業經營主體2406個,從業人員2萬余人,休閑漁船786艘,休閑基地面積達28萬畝、人文景觀景點467個、專業礁(船)釣項目2269個,休閑漁業總產出24.3億元,接待游客人數1233.3萬人。創建國家和省級休閑漁業知名品牌202家,其中國家級最美漁村、休閑漁業示范(精品)基地和有影響力的節慶賽事13家,省級休閑漁業示范(精品)基地80家。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引導各地充分發揮海島、漁港、漁村等自然資源優勢和民俗文化等人文資源優勢,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結合休閑漁船發展規劃制定,推進整島、整村規劃,滿足游客“吃漁家飯、住漁家屋、干漁家活、享漁家樂”的消費需求,著力打造休閑漁業新業態、豐富休閑旅游項目,建成了一批集漁味濃厚、漁文化豐富、漁旅結合的最美(特色)漁村。
與此同時,浙江省局還在制度建設上開全國之先,率先出臺《浙江省休閑漁業船舶管理若干規定》、《浙江省休閑漁業船舶安全監督管理規定》、《使用體驗式拖網漁具的休閑漁船過渡期管理辦法》等三個配套文件,解決休閑漁船發展過程中行業管理滯后、安全隱患頻發、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進一步規范休閑漁船管理,提升行業服務水平。
此外,遠洋漁業也是可圈可點。浙江是中國遠洋漁業創始省份之一。經過30多年摸索與實踐,遠洋漁業得到長足發展,成為浙江的優勢產業。2017年全省遠洋漁業產量49.5萬噸,捕撈產值60.3億元,其中魷釣漁業產量32.8萬噸,產值36.1億元,分別占全國魷釣產量、產值的三分之二,穩居全國首位。擁有農業農村部遠洋漁業企業資格的企業41家,遠洋漁船661艘,從事遠洋漁業漁民1.7萬余名,遠洋企業數、遠洋漁船數、遠洋產量和產值均占全國四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漁業的三產融合也形成了風起潮涌之勢,海上一線保鮮、休閑漁業、水產電商等新業態勢頭強勁。
防災減災漁港建設必不可少
漁港是漁民生產、生活最重要的后方基地和漁船最重要的避風場所。浙江既是漁業大省,也是臺風、風暴潮等海洋自然災害多發區,漁港建設對于提升沿海地區的海洋防災減災能力,對于維護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漁區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2008年“桑美”臺風期間,習近平曾作出重要批示:“寧可十防九空,決不能萬一失防”,這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構建防災減災體系,漁港建設必不可少。
近十年來,浙江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系列批示精神,全面實施了“十一五”、“十二五”標準漁港的建設,漁船的停泊、避風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有效緩解了漁船回港航程遠、避風難、安全保障低的局面,基本解決了基礎設施落后、港池有效避風面積嚴重不足、服務功能偏低等的問題,在防災減災、服務漁區、方便漁民和保障漁業安全生產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工程績效明顯,為“平安浙江”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漁港建設投資力度、建設標準、項目管理水平等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
根據2016年漁港普查數據,浙江現有漁港共208個,其中中心漁港10個,一級漁港18個,二級漁港35個,三級漁港43個,等級以下漁港102個。這些年,浙江的漁港設施逐步完善,服務功能有效提升。通過漁港基礎設施的建設,切實改變了漁船停泊和避風的落后局面,提高了漁船聚集度。因通訊、監控、航標、氣象、水文觀測等一系列配套設施的建設,拓展和提升了漁港管理及服務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執法成本,特別是加強了休漁期漁船管理和防臺減災指揮調度。
漁港的建設和發展,帶動了漁區水產品交易流通、冷藏加工、生產補給、休閑漁業等二、三產業迅速發展,為漁民從事漁業加工、流通和服務創造了條件和就業機會。浙江定海西碼頭中心漁港、寧波石浦漁港、溫嶺中心漁港及洞頭中心漁港等漁港的產業迅速聚集,已成為建設現代漁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漁區的重要載體,帶動了沿海重要漁區經濟的發展。
此外,浙江通過標準漁港建設,強化了漁港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大幅度提升漁港的安全標準,給漁船和漁民建造一個安全的“家”,滿足漁船安全避風和休漁期停泊,真正解決漁民民生問題。
錢江潮涌,東海逐浪。“八八戰略”實施以來,浙江漁業發展方式正經歷著歷史性的變革,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得到全面彰顯。接下來,浙江將進一步優化漁業資源管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不斷突破新技術、研發新成果,有效解決漁業可持續性發展問題,開啟環境友好、資源節約、高產高效型漁業發展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