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22日,“大洋一號”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區執行中國大洋48航次任務,來自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三所、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以及中國地質大學、廈門大學、浙江萬里學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在海山區開展綜合環境調查。
此次科學調查任務圍繞典型海山實施全方位和多專業的立體監測和取樣。
第一,利用ROV、底棲生物拖網和生物誘捕等裝備采集海山區不同類型生物樣品,研究底棲生物的種類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為認識不同海山間底棲生物的相似性與連通性提供依據。
第二,利用CTD(溫鹽深儀)裝備采集海水樣品,觀測海山區水體物理海洋特征,并對海水進行環境要素分析,了解水體環境基線特征;通過分層拖網、垂直拖網開展海洋浮球生物調查,研究浮游動、植物的種類多樣性以及隨水深的垂直變化;以海洋放射性同位素追蹤浮游生物產生的有機物,研究海洋碳匯能力以及海洋上層與底層的耦合。
第三,利用“箱式”采樣器采集海底沉積物、CTD采集水體水樣,研究深海環境中微生物的多樣性及其與海山區環境適應性關系,并通過分離培養特殊功能的微生物,挖掘其功能微生物基因資源。
第四,開展西太平洋環境的綜合監測,對海面漂浮垃圾、表層和次表層水體中的微塑料進行觀測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