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來臨之際,《國民海洋意識發展指數研究報告(2017)》在京發布,增強國民海洋意識再度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海洋報》邀請相關專家,結合報告內容,陸續對海洋意識中的政治意識、資源意識、經濟意識、文化意識進行詳細解讀。敬請關注!
由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編制的《國民海洋意識發展指數研究報告(2017)》顯示,2017年我國各省區市海洋意識發展指數平均得分為63.71,相較2016年的60.02有進一步提升。在評估的諸意識中,國民海洋政治意識明顯高于其他意識得分。
近年來,有關國家海洋權益的事件一經報道,便受到廣泛關注。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民海洋政治意識的提升。目前,我國國民海洋政治意識現狀如何?國民海洋政治意識有什么重要作用?如何把握方向引導國民海洋政治意識的提升?記者就此采訪了有關專家。
國民海洋政治意識高于其他,但仍是“短板”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李國強說:“一方面由于近年來我國周邊海洋爭端頻發,另一方面海洋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升,我國國民對海洋的關注度隨之提升,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熱愛海洋、關注海洋正在成為我國國民新的價值理念。但是也應該看到,全民海洋政治意識的總體水平還不高,尚有較大提升空間。”
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胡波同時擔任國民海洋意識發展指數課題組副組長。他說,根據2017年的指數報告,近年來,總體上我國國民的海洋政治意識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大大高于海洋資源意識、海洋經濟意識和海洋文化意識。與其他海洋意識一樣,當前我國國民海洋政治意識的地域差異較為明顯,東部、中部和西部呈現梯形分布。
“但需要指出的是,整體上,我國國民海洋政治意識多是知識性意識或者淺層次的意識,大多國民缺乏海洋政治實踐,也缺乏必要的邏輯體系,多是外界灌輸的意識。這種意識不太穩定、容易發生變化,與實際實踐也相差太遠。”胡波強調,“中國有著數千年農耕文明的傳統,與西方以海洋文明為底蘊的民族相比,海洋意識的差距是頗為明顯的。目前,國民海洋意識現狀甚至已遠遠不能與我國蓬勃發展的海洋實踐相匹配,成為海洋強國建設中的一大‘短板’。”
海洋政治意識是核心,亦是基礎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2013年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東南亞國家時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胡波說:“海洋意識是國家海洋軟實力的重要基礎,是中華民族向海發展的內在動力。海洋強國戰略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實施有賴于國民海洋意識的提高。”
胡波認為,在海洋意識的諸類意識中,海洋政治意識具有核心和提綱挈領的地位,是最高層次的海洋意識。積極健康的海洋政治意識能引導一個民族的興起與繁榮,而落后且極端的海洋政治意識則是國家海上崛起的最大障礙。如果一個沿海國的海洋政治意識很強且很健康,該國的海洋資源意識、海洋經濟意識和海洋文化意識就不會太差。
李國強說,海洋政治意識既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對海洋認識、開發、保護的水平,也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維護海洋領土主權和相關權益、捍衛海洋安全、推進海洋治理的能力。海洋政治意識事關國家和民族發展路徑選擇,事關國家海洋事業發展的成效。
促進全國海洋政治意識平衡發展
在加快海洋強國建設的大背景下,海洋政治意識亟待提升,如何通過正確的引導促使其朝著健康方向加速發展?
胡波說,目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相關海洋問題的介紹都是相當客觀嚴肅的,但卻存在描述不全面的情況,不利于青少年從小培養對海洋事務的全面認識和思辨精神。部分媒體從業人員缺乏基本的國際政治和海洋法常識,常出現過于民族主義或片面不準確的表述,不利于培育健康的海洋政治意識。胡波建議,國家涉海管理部門要加強對海洋宣傳教育的指導,強化相關表述的嚴謹性、準確性和客觀性。
針對我國海洋意識發展指數總體上呈現由沿海到內陸依次遞減的趨勢,胡波建議,我國海洋宣傳教育資源應向中西部省份傾斜。“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的海洋政治意識發展非常不平衡。沿海省份和直轄市因為地緣、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等方面的優勢,其海洋政治意識普遍好于中西部省份。中西部省份先天地緣不利、科教投入遠不及東部地區,要促進全國海洋政治意識的平衡發展,必須加大對中西部省份的宣教投入力度。”
胡波說,當前,我國民眾接受海洋政治意識信息主要通過教科書、網絡、報紙和電視等渠道,以被動接受的方式為主,少有國民能親自參與海洋政治活動,因而缺乏直觀深刻的認知。因此,建議相關部門加強與民眾的互動,擴大民眾對海洋政治的了解。同時,鼓勵媒體積極適應自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創新海洋意識培育路徑。
李國強建議,要進一步凝練新時代海洋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立足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著眼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著力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新型海洋觀,在新的層面上帶動全民海洋政治意識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