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2nfys"></tbody>
  •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samp id="2nfys"></samp>

      <samp id="2nfys"><ins id="2nfys"><u id="2nfys"></u></ins></samp>

      1. <progress id="2nfys"><bdo id="2nfys"></bdo></progress>
      2. <samp id="2nfys"></samp>

      3.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4. <tbody id="2nfys"><bdo id="2nfys"></bdo></tbody>

      5. <menuitem id="2nfys"><strong id="2nfys"></strong></menuitem>

        國內漁業動態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漁業動態 - 正文

        山東省海洋牧場建設基本情況及成效

        日期:2018-05-16 09:38    作者:    來源:中國漁業報     打印    加大 減小

        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

        一、海洋牧場建設情況

        海洋牧場生產方式尊重自然法則,把水產品自然生長作為核心特色,構建立體化、多營養層級、綜合性的生態系統,是山東省海水增養殖主陣地,也是該省海洋漁業特色優勢。上世紀80年代,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在青島膠南和煙臺蓬萊兩地開展人工魚礁試驗,拉開該省海洋牧場建設序幕,90年代初步發展,進入21世紀后得到快速發展。2005年,該省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了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實施以人工魚礁為主的海洋牧場建設,推動海洋牧場步入快車道,全省海洋牧場建設如火如荼,一年一個新臺階。2014年起,省政府秉承“大食物”發展理念,同時從統籌保障糧食安全和現代漁業發展理念出發,印發了《關于推進“海上糧倉”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建設“海上糧倉”戰略,將海洋牧場作為海上糧倉建設核心區重點打造,各級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和各海洋牧場建設單位以信息技術和工程裝備為支撐,深入推進海洋牧場特色化、標準化、可視化、專業化建設,在生態、創新、富民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2005年以來,扶持建設省級海洋牧場(人工魚礁)項目138個,建設面積6645公頃,帶動全省人工魚礁建設面積達到1.95萬公頃,選劃185處省級增殖站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累計放流黑鯛、許氏平鮋等戀礁魚類約2.58億尾,增殖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等水產苗種約528億單位。2014年,啟動海上糧倉,打造五類海洋牧場,目前,已建設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范區55個,建成海洋牧場觀測網系統21套、岸基“四個一”工程18處、海上多功能平臺18座,評定省級休閑海釣示范基地15處,省級休閑海釣場33處,配套建設標準休閑海釣船212艘。

        二、建設成效

        (一)經濟效益。海洋牧場產出的魚、蝦、蟹、參、貝等海珍品,因其自然生長方式,質量安全可靠,市場價格高,供不應求。據調查,以投礁型海洋牧場為例,經濟型人工魚礁每畝海域平均年收入7600元;生態型人工魚礁投放2年后即可釣捕,每畝海域年均收入2666元。近十年來,該省累計回捕增殖放流資源52萬噸,收入165億元,投入產出比1:17。依托海洋牧場開展的休閑海釣等旅游業異常火爆,該省首批15處游釣型海洋牧場運營3年來年均經濟效益增長210%。

        (二)生態效益。通過對海洋牧場海域跟蹤調查發現,人工魚礁有效遏制了“絕戶網”捕撈作業,礁區生態得到保護修復,促進了礁體上藻類、貝類附著。據調查,人工魚礁區水生生物資源量比投礁前增加5.3倍,礁區基礎生產力提升了64%。此外,通過海洋牧場建設,海洋生物、藻類、貝類等資源增殖明顯,大大提高了海洋固碳能力。

        (三)社會效益。海洋牧場建設可直接帶動水產苗種培育、水產品精深加工、漁業裝備制造等多個產業發展,實現三產融合發展。隨著該省首批休閑海釣基地陸續投入運營,捕撈漁民轉而從事游釣服務,緩解了漁船轉產和漁民轉業的壓力。僅最近兩年,全省海洋牧場已帶動社會就業上萬人,創造了10多萬個就業機會。

        三级片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