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4日傍晚至5日凌晨,“海龍Ⅲ”潛水器在西太平洋完成2018“大洋一號”綜合海試4500米級下潛試驗,最大潛深4266米。至此,“海龍Ⅲ”本航次海試任務全部圓滿完成。
18時30分,“海龍Ⅲ”在 “大洋一號”船后甲板入水,加掛浮球下潛。21時24分,“海龍Ⅲ”潛至水下4266米深,并進行了潛水器定高、定深、前行、后退等航行功能測試,完成了五功能機械手、七功能機械手取樣作業測試,布放了水下標識物,測試了宏生物取樣器、沉積物保壓取樣器、溶解氧傳感器、高溫探針等搭載工具。記者在“大洋一號”船深拖實驗室通過水面監控系統看到,“海龍Ⅲ”潛水器傳回的海底畫面清晰流暢,機械手運動靈活自如,水下作業過程中臍帶纜形態正常。5日0時15分,“海龍Ⅲ”完成全部水下作業測試,回收至母船甲板。
“本次下潛對潛水器的航行控制、水聲通信與定位、取樣作業等功能進行了全面、系統測試。潛器狀態良好,各項測試參數達到設計指標。同時,布放、回收等甲板作業流暢,各崗位工作人員操作嫻熟,滿足此次海試的整體驗收條件。”2018年“大洋一號”綜合海試現場驗收專家組組長楊磊介紹,此次海試的順利完成,為“海龍”系列水下機器人后續的發展與海上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介紹,“海龍Ⅲ”是在中國大洋協會組織下、由上海交通大學水下工程研究院所開發設計的無人纜控潛水器。3月24日和25日,“海龍Ⅲ”分別完成了400米和2000米兩個級別的海試。“海龍Ⅲ”原計劃在3月底開展4500米級海試,但受臺風“杰拉華”影響,原定作業海域海況較差,“大洋一號”邊迂回穿插避風,邊尋找合適的海試作業地點。
此次綜合海試首席科學家初鳳友告訴記者,“海龍Ⅲ”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大型纜控無人潛水器,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深海探測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可成為海洋觀測、深海取樣、獲取并傳遞深海信息的良好作業平臺。此次海試充分驗證了“海龍Ⅲ”整機及相關配套部件的技術能力,是我國“蛟龍探海”重點工程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標志,獲得的相關試驗參數與操作經驗,將極大地推動“海龍”體系的發展,為其最終的業務化運行奠定良好基礎,進一步提升我國深海科考的作業能力和效率。
據悉,本次“大洋一號”綜合海試由中國大洋協會組織,第二海洋研究所負責實施,是“蛟龍探海”重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海試計劃為期45天,分A、B兩個航段,作業海域涵蓋東海、西太平洋和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