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3月8日,建設投資14億元的廣西北部灣千萬標箱現代化港口工程建設現場推進會在廣西欽州市召開。作為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建設中集裝箱海鐵聯運的重要樞紐,兩年后,北部灣港通過能力預計將接近4.5億噸,千萬標箱國際大港“呼之欲出”。
這是廣西大力發展向海經濟、向海洋謀發展要財富行動的一個縮影。
從2017年4月習總書記視察到今年全國“兩會”,廣西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囑托,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的“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的指示要求,堅守“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積極謀劃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良好生態與向海經濟攀升“同頻共振”。
“破題”高質量發展:
讓良好生態優勢和向海經濟紅利同頻共振
2017年,廣西完成了北部灣海域7000公頃的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任務。但劃定是基礎,嚴守才是關鍵。
防城港市的東灣和西灣處于港口交通關鍵位置,海岸線范圍超過100公里,經濟開發空間很大。原來該市規劃將其全部劃入建設范圍,進行道路、碼頭、工業園區等建設。廣西海洋部門為了保護東灣、西灣海岸線生態環境,在劃定廣西海洋生態紅線之時,把兩灣一半以上的岸線歸入范圍之內。防城港市嚴守紅線制度,不予突破,同時其港口經濟、城市經濟、旅游開發仍得以迅速發展。
“作為開發利用的對象,海洋比陸地有更大空間。涉海產業多是具有綠色、低碳特征的新興產業,完全符合現階段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廣西海洋和漁業廳黨組書記席揚表示,要讓廣西海洋和漁業事業在海洋這塊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上有新作為,就必須讓海洋經濟發展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讓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倒逼綠色、低碳、高效、循環發展的向海經濟新格局。
2017年,全新組建成立的廣西海洋和漁業廳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海洋的戰略部署,全力打造好向海經濟,在積極有效豐富海洋和漁業“糧倉”的同時,全面實現了“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的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
2017年廣西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300億元,同比增長9%左右;水產品總產量377萬噸,同比增長4.43%;近岸海域海水質量總體良好,實時監測數據表明,全區近岸水質達標率88.2%,在大陸沿海省區近岸海域水質排名最高。
“謀篇”高質量發展:
廣西向海經濟新時代展望新未來
“北部灣的資源環境承載壓力不斷加大,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廣西海洋和漁業廳廳長蔣和生表示,在今年“兩會”上提交的提案中,他針對完善用海管理體制機制問題,重點建議了如何在保護廣西良好海洋生態的基礎上謀求高質量發展。
一直以來,廣西打造向海經濟存在“三重三輕”的突出問題,即:重近岸開發輕深遠海利用,重資源開發輕海洋生態效益,重眼前利益輕中長遠發展謀劃。特別是沿海三市的海洋產業園區建設雷同、產業結構雷同,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高耗能產業多、低碳型產業少,臨港產業布局相似,重復建設問題突出。
“打造好向海經濟,經營好海洋這塊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就是要將發展步伐從沿海區域邁向更深更遠的海洋。”向海洋要財富,堅持創新增長與綠色發展并存,讓良好生態優勢和向海經濟紅利同頻共振、同臺“共舞”,是廣西海洋和漁業部門過去一直堅守的發展原則,也是現在和未來必須秉承的高質量發展根本方向。
新年度工作思路中,廣西統籌建立陸海聯動機制,盤活海洋資源,科學、生態用海。全區將利用區位優勢,搭建陸海通道,引導廣西和內陸的企業走出去,與“一帶一路”參與國家開展合作,建立海洋產業基地,實現互利共贏。在著力整合臨海產業集群和提升海洋傳統產業的基礎上,重點培育海洋新興產業。同時,在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上下功夫,讓廣西向海經濟在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上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