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10時,北京,人民大會堂。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舉行。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項目團隊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團隊代表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榮譽證書,全場掌聲如潮。
從零開始,滿懷自信,迎接新挑戰
“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為獲獎者頒獎,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科技工作者的關懷鼓勵。”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激動地說,“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是深海大洋事業發展歷史上的第一次。這個巨大的榮譽是深海大洋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與不懈奮斗的結果。”
立項伊始,在國內僅有600米載人深潛技術的基礎上,在國家海洋局的領導下,中國大洋協會組織100多家單位通過連續十余年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實現了我國載人深潛技術由跟跑、并跑向個別領域領跑的重大跨越。
“如何迎接新挑戰,考驗著我們的決心與毅力。”劉峰說,“未來,我們將放下榮譽再出發,從零開始,迎接挑戰,爭取更好的成績,為深海大洋事業發展和建設海洋強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蛟龍號母船老當益壯再出發
回想起剛剛參加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場景,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長孫利佳依然心潮澎湃。“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能為蛟龍號研發與應用做貢獻,是北海分局全體干部職工的榮幸。此次項目獲獎,更加激勵我們再接再厲,砥礪前行,為蛟龍號業務化應用再立新功。”
從蛟龍號研制到海試,再到試驗性應用航次,北海分局一直負責蛟龍號母船和船上調查設備的保障工作。為圓滿完成任務,北海分局組織相關部門和單位傾力而為,受到主管部門和參研參航單位的一致肯定。孫利佳表示,現在蛟龍號正處于升級改造階段,但蛟龍號母船“向陽紅09”船并沒有停歇,仍一直奮戰在海洋調查一線。
“下一步,我們將在中國大洋協會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對‘向陽紅09’船進行全面升級改造,不斷優化船舶各項性能,力爭將其打造成為一艘深遠海調查試驗船,繼續為深海事業發展和海洋強國建設貢獻力量。”孫利佳說。
以一流科研成果回報新時代
“我很慶幸趕上了科技創新最好的時代。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為獲獎者頒獎,這讓我們備感振奮。我們將擼起袖子、鉚足干勁,繼續把蛟龍號應用好、保障好,以一流的科研成果回報這個好時代!”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總工程師丁忠軍滿懷信心地說。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業務化運營單位,是面向全國深海科學研究、海洋資源調查、深海裝備研發和試驗、海洋新興產業服務的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丁忠軍說:“通過蛟龍號業務化體系建設和試驗性應用航次的組織實施,我們摸索出一套完善的深海載人潛水器試驗方法體系和應用模式,建立了深海載人潛水器潛航員培訓規范體系,成功保障蛟龍號安全高效下潛作業。”
丁忠軍說,作為海洋科技工作者,今后將緊緊抓住海洋強國建設、國家深海安全和軍民融合發展三大戰略實施的重要發展機遇,加快蛟龍號升級改造步伐,加強國內外合作,建設好滿足“六龍”系列裝備需要的基礎設施,推動深海基地業務快速發展。
為蛟龍號提供強大水面技術支撐
“從2003年立項起,水面支持系統建設就是蛟龍號的堅強后盾。”蛟龍號水面支持系統副總設計師、中船重工第701研究所研究員余建勛在參加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后,難掩心中感慨,“風風雨雨十幾年,有‘成長的煩惱’,有‘驚心動魄’,有‘壓力山大’,今天都化為沉甸甸的收獲。”
據余建勛介紹,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項目的創新點之一,是“創建了我國載人潛水器海上試驗、陸上測試、潛航員培訓、水面支持等深潛作業與檢測技術體系”。其中,中船重工第701研究所完成水面支持系統總體設計和集成。“我們首次研制了具備高海況條件布放回收能力的水面支持系統,攻克了許多關鍵技術難關,實現了載人潛水器5級海況下的安全布放回收,實現載人潛水器在甲板上的便捷維護。”
確保蛟龍號業務化運行
“當習總書記將證書親自頒給項目團隊的時候,我們非常激動。李克強總理在大會上的講話,是對科研成果的肯定,也是對科研人員提出的新期望。”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所長何春榮興奮地說。
在該項目中,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對項目的創新點之一是“創建了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安全性設計技術體系”。蛟龍號載人艙需要7000米耐壓,且具有2.1米內徑和3個大直徑觀察窗,設計如此大深度、大直徑、大開口的鈦合金載人球殼是國際上從未遇到過的挑戰。為確保蛟龍號安全下潛作業,關鍵設備必須規避災難性風險,尤其是高壓環境下電力的可靠穩定供給、故障解決措施及緊急情況下應急逃逸等。研發團隊通過對載人球殼極限承載能力、疲勞強度和接觸變形協調等的理論計算分析和大量試驗驗證,創新建立了載人球殼耐壓設計技術體系。基于對關鍵設備的故障模式分析,提出了綜合安全保障方案,解決了安全監測、應急逃逸和可靠供電等關鍵技術,構建了潛水器系統設備安全性設計體系。
702所在“突破大深度、遠距離、多制式、高速率水聲通信技術”“創新開發載人潛水器在深海復雜環境下的精準操控、精確定位與精細作業關鍵技術”“創建我國載人潛水器陸上測試、海上試驗、潛航員培訓、水面支持等深潛作業和檢測技術體系,構建全流程載人深潛作業規程”等創新點中貢獻了力量。
“當前蛟龍號已完成全部試驗性應用航次,正在進行大修。我們將繼續提供技術支持,保障蛟龍號順利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提及未來,何春榮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