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王守信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和深化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時期,如何貫徹好中央、山東省委決策部署,通過“轉、調、改”,在新的時期走出符合山東特色的漁業現化代發展道路,一直是山東海洋與漁業系統上下深入思考的問題。為此,把握全國大局,瞄準山東實際,進行了不懈探索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和共識。
山東漁業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面臨著朝哪個方向走的戰略選擇
山東是漁業大省,漁業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山東歷屆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視漁業工作,把漁業發展擺在重要位置。改革開放以來,在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科研工作者和社會各界辛勤努力和大力支持下,山東漁業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道路,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近年來,認真落實中央和山東省關于轉方式、調結構的決策部署,從打造現代漁業發展模式和機制入手,以信息化、裝備化提升漁業現代化,大力推進“海上糧倉”建設,漁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形勢。2016年全省水產品產量949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3783億元,水產品對外貿易額68.9億美元,漁民人均純收入高于農民人均收入5400元,沿海漁民收入更高一些,漁業為山東農村經濟發展和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經過多年的發展,山東漁業形成了較強的基礎,具備在新的起點上加快發展的條件。但要清楚地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宏觀環境新變革,漁業發展形勢也正在發生很大變化。一是漁業的食物保障功能強化。山東人多、地少、淡水資源短缺,解決好吃飯問題,從長遠看要面向廣袤海洋。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海上糧倉”,正是基于這一判斷作出的戰略決策。二是漁業的生態保護功能強化。漁業作為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既有利用自然、開發資源的一面,也有維護環境、改善生態的一面。水生生物養護已經成為山東一項群眾性社會性的生態文明行動。三是漁業的休閑功能強化。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改善,人們通過“親海”、“親水”修身養性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休閑漁業正在成為城鄉居民休閑旅游消費的新選擇。四是漁業融合發展功能強化。漁業一二三產業、漁業與其它相關產業、現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合發展,全產業鏈構建、全價值鏈打造、全服務鏈支撐的“新六產”,成為現代漁業產業發展的突出特征。五是漁業外向型經濟功能強化。漁業成為實施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產業,在參與國際海洋資源利用和交流合作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漁業在功能不斷強化、內涵不斷豐富的同時,也有一些矛盾和挑戰凸顯。一是資源環境約束凸顯。高強度捕撈和環境污染帶來的近海漁業資源衰減短時間內難以根本扭轉,依靠消耗資源和環境而增長的發展方式不可持續。二是生產經營高成本凸顯。漁業生產資料、勞動力價格等生產成本顯著增加,傳統漁業生產效益下降,一些地方的漁業被減量化邊緣化,漁民增收難度加大。三是漁業“量”與“質”矛盾凸顯。山東漁業量很大,但質量和效益不高,供給出現結構性過剩,不能滿足消費升級的需求,發展必須從注重“量”向注重“質”轉變。四是漁業裝備落后問題凸顯。漁業裝備研發設計制造能力不足,受裝備落后和生產技術的限制,漁業深遠海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沒有實現大的突破。五是漁業風險加大凸顯。漁業生產安全、質量安全、生態安全、涉外漁業安全風險因素增多,安全事件的放大效應突出,對漁業發展影響顯著。
山東漁業呈現的新變化、新態勢和新特征,預示著漁業發展走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必須立足山東實際,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統籌漁業供給側改革和轉型升級發展,在戰略上選擇一條符合山東特色的現代漁業發展道路,努力使山東漁業發展繼續走在前列。
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工程裝備為支撐,掀起海洋漁業農牧化發展浪潮
對于我國海水養殖業發展,社會上大都認為經歷了五次浪潮。即上世紀60年代,突破了大型海洋藻類的育苗和養殖技術,使中國海藻養殖逐漸成為沿海地區的重要海水產業,被稱為第一次浪潮。上世紀80年代,培植出人工親蝦,并率先育苗成功,使我國的對蝦養殖產量迅速成為世界第一,被稱為第二次浪潮。上世紀90年代,海灣扇貝引進并突破了工廠化育苗與養成關鍵技術,在我國北方形成了海灣扇貝養殖的新產業,被稱為第三次浪潮。世紀之交,以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鰨為代表海水魚類工廠化、深水網箱養殖迅速發展,被稱為第四次浪潮。近年來,海參、鮑魚等海珍品養殖、增殖規模迅速擴大,被人們稱為第五次浪潮。
中國海水養殖的這5次產業浪潮的興起,帶來了我國藍色產業的技術革命,引領了海洋漁業發展。回顧海水養殖的這五次浪潮,它們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突破一個養殖品種,發展成一個規模化產業。但靠一個或幾個養殖品種形成的浪潮,都經歷了從興起到衰落的過程,都沒有得到持續發展。為推進山東漁業轉型升級、在新的起點上持續健康發展,近年來海洋與漁業系統上下、廣大科技工作者等各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這其中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工程裝備為支撐的離岸海洋農枚化,盡管剛剛起步,但掀起了海洋漁業發展新的產業革命,展現了巨大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工程裝備為支撐的離岸海洋農牧化建設,將成為引領海洋漁業發展新的趨勢,給山東漁業轉型升級帶來新突破,并可能會掀起我國海洋漁業發展新的浪潮。
通過近年來的工作實踐,深刻感受到,海洋漁業這個新的發展趨勢具有不同于前五次浪潮的突出特征。一是其資源利用方式從“獵捕型”向“農牧化”轉變。堅持生態優先,通過建設人工魚礁和資源增殖放流,打造海洋生態牧場,并通過海上綜合性管理平臺、大型養殖工船、深水網箱和物聯網智能技術運用,提升漁業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二是其發展模式由單一產業向全產業鏈融合轉變。改變單一推廣一種方法、一個品種的傳統做法,通過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實行全產業鏈、全生態鏈、全服務鏈打造。同時,生產方式是尊重自然法則,把水產品自然生長作為核心特色,構建立體化、多營養層級、綜合性的生態系統,打造深遠海綠色養殖產業。三是其運作機制從單獨科研、生產向合眾科研、合眾發展轉變。堅持企業為主導,實行“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合作社+漁戶”,發揮漁業生產各參與主體的自身優勢,聚合各方面的優勢力量,共同推進產業發展。像山東藍色海洋、威海長青海洋科技等企業都走出了這樣的成功路子。
把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工程裝備為支撐的離岸海洋農枚化建設作為海洋漁業新的發展趨勢,主要基于四個方面的認識和判斷。
(一)這個發展趨勢符合推進“海上糧倉”建設的戰略要求。海洋是人類的資源寶庫,開發海洋生物資源保障糧食安全已成為全球共識。聯合國糧農組織早已將水產品列入糧食范疇,全球每年出產1.28億噸魚類和其他水產品,為43億人提供了大約15%的動物蛋白。APEC海洋部長會議確定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要考慮從農作物到海產品的整個糧食系統。李克強總理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推進農業現代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要由單純在耕地上想辦法到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做文章。”山東從發揮海洋優勢出發,提出了建設“海上糧倉”。現代信息技術和海洋工程裝備,適應了建設海洋牧場的戰略需求,為向海洋要糧食要食物提供了技術能力支撐,使建成高水平的“海上糧倉”成為可能。
(二)這個發展趨勢實現了現代信息裝備與海洋牧場的對接融合。海洋漁業尤其是深遠海養殖,需要深海養殖裝備平臺及完整的系統配套技術支撐,以應對海洋性氣候變化和惡劣海況。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和地區研發和使用先進漁業裝備、開發深遠海漁業空間。我國漁業裝備發展剛剛起步,但起點較高。2016年7月,我國首個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牧場平臺在山東中集來福士基地交付,安裝在萊州芙蓉島海洋牧場,該平臺型長20米、寬20米、深20米,集監測、管護、安全、補給、旅游、環保等6大功能于一體,成為離岸海洋牧場建設的現代化支點和“海洋牧場空間站”。由中國海洋大學與中國水產科學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聯合設計的黃海冷水團大型養殖工船,今年6月將在日照離岸50海里的黃海海域開始作業,該船總長86米、型寬18米,滿載排水量4832噸,設計養魚艙13個,艙容共2400立方米,開展黃海冷水團魚類養殖示范。該養殖工船審批建造,開創了我國在海上工船養魚的先河,將顯著提升我國漁業裝備水平,增強海水養殖業競爭力。
(三)這個發展趨勢順應了我國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的重大部署。“十三五”時期,我國就拓展藍色經濟空間作出重大部署。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工程裝備為支撐的離岸海洋農枚化建設,為拓展藍色經濟空間提供了路徑。近岸海水養殖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離岸養殖已成為中國海水養殖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世界上許多國家發展離岸養殖,且創造了很多成功經驗。如挪威,離岸養殖水深已發展到負100米,網箱周長達120米,最大容積達2萬立方米,單個網箱產量300噸以上。長期以來,我國離岸養殖海域缺乏庇護、環境條件惡劣和漁業裝備的落后,使大規模海水養殖集中在狹小的近岸海域,帶來了產業密集、生態損失、病害風險等一系列問題。離岸海洋牧場大型平臺等裝備的使用,使我國海水養殖區域從近海向遠海大大延伸,海洋漁業空間大大拓展,并為我國維護海洋權益提供了條件。
(四)這個發展趨勢適應了漁業轉方式調結構轉型升級的根本需要。當前是山東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工程裝備為支撐的離岸海洋農枚化建設,為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戰略方向。現代信息技術和工程裝備產業與漁業深度融合,轉變過去拼資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生產方式,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實現有度有序利用漁業資源;能夠促進水產養殖業向規模化、工業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加快漁業發展由注重產量增長轉到更加注重質量效益上來;有利于培育漁業新型經營主體,發揮規模經營主體在新技術應用、新品種推廣、新市場開拓、新業態發展上的引領作用,讓傳統漁民搭上適度規模經營的“快車”;有助于調優漁業產業結構,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也能夠改善漁民生產和生活條件、保障漁民生命財產安全。
加大工作力度和政策支持,推動海洋生態牧場引領山東現代漁業發展
在山東興起的每一次海水養殖浪潮,從萌芽到規模化發展,都經歷了不斷探索、科技創新和政策推動。黨中央、國務院重視海洋漁業發展,2015年10月,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同志視察山東省海洋漁業,就深耕海洋、建設海洋牧場作出了重要指示。近期,中國科學院公布了11個涉及服務國民經濟的重大項目,建設海洋生態牧場是其中之一。這說明海洋牧場已經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和國家科研創新的重大領域。
山東具有發展海洋漁業的傳統優勢,近年來,在現代信息技術和工程裝備支撐離岸海洋生態型牧場建設方面進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具備了一定基礎和條件。今后一個時期,山東省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目標,堅持政府示范引領,龍頭企業帶動,生態模式構建、全產業鏈打造和信息智能裝備提升,從行動和政策上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和工程裝備產業與現代漁業融合發展實踐,加快建設海洋生態牧場,打造海灣型、島礁型等可復制、可推廣的海洋生態牧場模式,為漁業轉型升級和“海上糧倉”建設提供支撐。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進海洋牧場建設上檔次上水平。全面開展近岸海域本底和環境承載力調查,編制印發全省海洋牧場建設規劃,努力打造全國現代化海洋牧場示范區。啟動實施新一輪省級海洋牧場建設三年示范計劃,重點打造50處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范區、兩處深遠海綜合養殖示范平臺,在支持海洋牧場一廳、一室、一院、一館(展示廳、控制室、研究院、體驗館)“四個一”建設的基礎上,集中投入財政資金,引導加快海洋牧場多功能平臺、深遠海養殖裝備及配套設施和物聯網技術運用,大力推進離岸海洋農牧化建設。
(二)支持現代漁業裝備研發制造和推廣使用。積極爭取將現代漁業裝備研發制造和推廣使用納入“海上糧倉”重點支持項目,扶持海洋牧場綜合平臺型、海島型、大型養殖工船型等裝備建設,在50處省級以上海洋牧場推廣。海洋牧場裝備實行標準化設計、個性化打造。標準化設計就是基于海洋牧場生產管理服務的基本要求,具有監測、管護、安全、補給、旅游、環保等基礎功能,滿足海上生產的需要。個性化打造就是根據不同海洋牧場的需求,增加新的服務功能。每一個裝備類型設施規范、標示顯著、顏色統一,使平臺裝備管理服務海洋牧場建設的同時,成為一個海上景觀。
(三)解決好海洋牧場裝備生產管理的合法性問題。海洋牧場裝備生產管理存在一些障礙,海洋牧場綜合平臺、大型養殖工船現有法律法規界定不明確,其建造、管理和審批還是空白。為此,將強化各方面的工作協調和對接,協調建造企業與海工裝備檢驗機構溝通協商,立足長遠,解決好海洋牧場裝備依法生產問題,加快推進海洋牧場信息化裝備化建設。
每一場海洋漁業浪潮的興起,都具有時代的特征,代表了高科技含量新興產業發展方向,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呈現出較強的發展活力和廣闊前景。在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和大力推動下,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工程裝備為支撐的離岸海洋農牧化建設,必將掀起我國海洋漁業發展新的浪潮,為建設“海洋強國”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