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作為天津市六大科技園區之一的楊家泊水產科技園正式啟建,天津濱海新區的漁業升級也有了重要載體。通過“循環”理念對水產養殖“質”與“量”上的帶動,以及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合作,濱海新區將加速打造北方水產養殖業的重要技術“輸出地”。
“循環”系統節約淡水3200萬噸“循環”將成為楊家泊水產科技園最重要的關鍵詞,并凸顯出其生態效益。目前,園區已經就近與北疆電廠達成了合作,將電廠進行海水淡化后產生的大量高溫和高鹽尾水加以利用,使其替代鹵水作為養殖用水資源。除了與園區外部形成產業上下游的關系,園區內部也將具有封閉的循環體系。“傳統的養殖方式每天需要換水8遍~12遍,而現在每天只需補充10%的水。”海發公司經理楊永海介紹,海水在封閉的系統中經過層層凈化并循環流動,流失水量將大幅降低。同時,園區內還將建設一個聯通所有養殖車間的大型沉淀池,魚類的養殖尾水還可以進行貝類和蝦類的養殖,經過沉淀和貝類凈化的水又可以重新回到車間用于養殖。通過車間“小循環”、園區“中循環”和園區與電廠間的外部“大循環”,遍布園區的循環系統讓園區年節約淡水3200萬噸。
屋內養殖,屋頂發電。華電集團已經“盯上了”園區養殖車間的屋頂,將在此鋪設年均上網電量5500萬千瓦時太陽能發電設備,做足園區水能和太陽能的綠色經濟文章。
推行“循環”實現養殖工廠化
“目前楊家泊鎮有近半的人口都在從事水產養殖行業,全鎮的水產養殖面積也占到了漢沽養殖面積的一半,但主要采用的還是‘鹵水+地下淡水+溫室大棚’的傳統模式。”新區農業局漁業畜牧處的工作人員告訴筆者,盡管養殖規模較大,但傳統養殖對地下水資源的掠奪非常嚴重,轉型升級仍是擺在楊家泊鎮和新區水產養殖業面前的最主要課題。
按照規劃,園區一期投用后即可實現年產海珍品9600噸,這個規模相當于目前新區水產養殖規模的一半。而除了“量”上的增長,真正實現“質變”的還是循環水工廠化的養殖模式。據立達海水開發有限公司工程師王彥懷介紹,通過新建和改造,楊家泊的養殖企業將全面推行循環水工廠化,每平方米養殖水面可實現產量30千克以上,這相當于池塘養殖一畝的產值。
加強戰略合作提升對外輻射能力“此前楊家泊鎮就進行了封閉式高密度東方對蝦養殖項目技術攻關,通過河豚魚套養東方對蝦的方式,曾經創下單位畝產1030千克的全國紀錄。”據介紹,由于擁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楊家泊鎮此前就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天津水產研究所在多項養殖技術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此次,通過園區載體,養殖的標準化程度將大大提高,而依托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戰略合作關系,園區也將重點強化從育苗與養殖之間的中試環節,單獨新建2萬平方米的中試車間,使其成為各項創新技術向產業化轉化的平臺,提升技術對外輻射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