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和福建省委提出的“百姓富、生態美”的戰略要求,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已在全省沿海及內陸江河湖泊組織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20余次,投放各種經濟、特色魚蝦貝等種苗6億尾(只、粒),有效地恢復了海洋漁業資源、改善了海洋生態環境。
突出“三早”強基礎專項行動亮點頻現
近海資源的減少和生態的退化對于海洋漁業影響很大。這幾年,政府出錢組織增殖放流,遍及全省江河港灣,受到了沿海、沿江及山區群眾的一致好評。
制定方案早。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6次組織業內專家專題論證專項行動方案,最終選定在全省9個市、平潭綜合實驗區、13個海灣放流,并明確作為省廳2014年“百姓富、生態美”海洋環境·漁業資源保護十大行動計劃中的重點、亮點,放流的經濟特色和珍稀物種多達34種,其中菲律賓蛤仔、長毛對蝦、西施舌、節孔扇貝、雙線子蛤、紫菜等10多個具有福建水域特色的土著品種。
謀劃工作早。3月召開專項行動專題推進會,對增殖放流專項行動提具體要求,明確要“定期研究、有序推進”;提前開展苗種招投標采購前期市場調研,中標企業均為省內信譽好、育苗能力強的原種場和良種場,保證了種質純度和完成數量指標;增加我省伏季休漁期的海洋經濟魚類放流頻次,提高了魚苗成活率。
采購放流早。今年的苗種采購招投標工作大都趕在多數魚類苗種低價位時實施,節約了苗種采購成本;4個月共投放各類種苗6億尾(只、粒),完成一半規模的專項行動任務,為順利完成專項行動奠定了基礎。
“專項行動實施4個月以來,亮點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多’、‘快’、‘好’、‘省’、‘特’。”省海洋與漁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放流品種多、完成任務快、苗種質量好、采購成本省和放流品種兼具福建特色是行動實施以來最大的亮點。此外,在第九屆海峽(福州)漁業周期間,我省將邀請閩臺兩岸各界人士、認捐代表等在“兩馬”、“兩門”海域放流“海峽”特色魚類,攜手促進臺灣海峽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
強化宣傳造氛圍捐資認購愛心滿溢
今年開展專項行動資金的總預算是2235.5萬元,其中中央財政1340萬元,不足部分發動企業、社會公益認捐認購。4月起,省海洋與漁業廳加大宣傳工作力度,多管齊下,捐資認購活動如火如荼開展。
通過宣傳發動、走訪募集,截至7月底,意向參與捐資認購企業達70多家,已落實捐贈企業35家,捐贈金額共計1370萬元:其中,捐苗企業10家,共捐贈大黃魚、花鱸、西施舌、海蜇苗、花蛤等計1億尾(粒、只),折合人民幣700多萬元;捐資企業25家,共捐贈資金670多萬元。此外,還有800多名群眾自發參與公益活動,個人捐資總額達8.82萬元。
省海洋與漁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向各地企業、公眾募捐的資金將全部用于在當地水域放流福建水域特色的品種,以逐步提高該省近岸海域的生物多樣性,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漁民捕撈長毛對蝦、日本對蝦產量明顯高于去年,說明去年放流的對蝦苗種已經產生明顯效應,沿海漁民對海洋部門組織開展放流增殖活動無不拍手稱贊。
監督檢查促長效保質保量完成放流
“我們技術部門主要負責苗種質量鑒定工作。放流前的5到7個工作日,會到中標育苗企業隨機抽取擬放流品種養殖池的樣品,開展硝基呋喃、孔雀石綠、氯霉素等3個禁用藥的藥物殘留檢測,及時向委托方出具檢測報告。”省海洋環境與漁業資源監測中心技術人員強調,為了確保增殖水域生態安全,藥物殘留檢測結果均為合格的放流苗種方可實施放流。
每次放流前,省海洋與漁業廳還派出監督檢查工作組到現場開展苗種規格、數量活力等方面檢查,把握供苗、驗收、監督、放流等關鍵環節,以確保放流增殖效果。
增殖放流不但是技術工程,也是一項作風工程。省海洋與漁業廳將專項行動作為其2014年民主評議政風行風選題,還制定了放流資金專賬核算制度、日常督查和不定期檢查制度、臺賬規范管理制度、放流全過程監督制度等。4個月來,共開展督查和抽查20余次,向社會公示苗種招標結果20余宗;投入資金中,中央財政資金采購苗種費占項目資金90%,社會捐資100%用于購苗,均未發現違紀違規現象。
下階段,該省海洋與漁業廳將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向公眾發放《2014年福建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倡議書》和宣傳冊,提高公眾參與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意識;繼續完成大宗放流品種任務;結合第九屆海峽(福州)漁業周活動在臺灣海峽放流鯔魚、鱸魚等臺海特色魚類,促進臺灣海峽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為順利完成專項行動、實現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