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由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等單位支持的“變化環境下生物膜對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影響”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深海高精度超短基線水聲定位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以香港科技大學錢培元、徐穎、王勇為主要完成人的“變化環境下生物膜對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影響”項目,由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等單位支持。這項長達20年的研究具有兩大突破。此前,國際上普遍認為海洋里的生物膜是靜態的,而該項目的研究證明生物膜隨環境變化隨時變化,是動態的過程;同時,研究首次從海洋天然生物膜中發現有可影響海洋生物附著的化學信號,這些都曾經是海洋科學研究的空白。該項目令我國在相關研究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其相關技術既可用于軍艦等海洋裝備防污,又可用于水產養殖等行業。
超短基線定位系統定位精度高、安裝使用方便,是現代深海作業船必備的海洋調查觀測儀器與設備,廣泛用于深海資源調查、科學考察、油氣資源開發等領域。“深海高精度超短基線水聲定位技術與應用”項目由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推薦,哈爾濱工程大學孫大軍、鄭翠娥、張殿倫、勇俊、張居成,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吳永亭為主要完成人。在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等單位支持下,科研團隊歷經十余年攻關,突破了多項重大關鍵技術,建立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打破了國外對水聲定位技術的壟斷,推動了我國深海技術領域的科技進步。該項目成果自2012年起裝備“大洋一號”“科學號”和“探索一號”等遠洋科考船,為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深海纜控潛水器和深海水下聲學拖體等提供了水下精確定位服務,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據悉,共有279個項目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除上述2個項目,獲獎的涉海項目還有“基于羥基自由基高級氧化快速殺滅海洋有害生物的新技術及應用”“復雜島礁水域無人自主測量關鍵技術及裝備”“中船集團高端海洋裝備科技創新工程”“材料海洋環境腐蝕評價與防護技術體系創新及重大工程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