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2nfys"></tbody>
  •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samp id="2nfys"></samp>

      <samp id="2nfys"><ins id="2nfys"><u id="2nfys"></u></ins></samp>

      1. <progress id="2nfys"><bdo id="2nfys"></bdo></progress>
      2. <samp id="2nfys"></samp>

      3.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4. <tbody id="2nfys"><bdo id="2nfys"></bdo></tbody>

      5. <menuitem id="2nfys"><strong id="2nfys"></strong></menuitem>

        國內漁業動態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漁業動態 - 正文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促進水產健康養殖

        日期:2016-01-12 00:00    作者:黃海水產研究所    來源:     打印    加大 減小

        近年來,隨著遼寧省水產養殖業迅猛發展,水產養殖總面積持續加大,水產養殖產量不斷增高,水產養殖環境面源污染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為此,遼寧省一方面通過池塘標準化改造和養殖技術創新,充分挖掘提高養殖水域生產能力,使池塘養殖面積穩定在164萬畝;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進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活動和漁業標準化健康養殖項目建設,水產養殖綜合效益明顯提高,促進了全省漁業可持續發展。

        持續開展養殖面源污染的科學研究,取得部分科研成果。為了盡快治理水產養殖面源污染,清潔生產環境,使水產養殖走上健康、綠色、環保、安全的生產軌道,自2012年以來,遼寧省堅持科研經費向面源污染治理傾斜,科研人才向面源污染治理聚集,持續開展了對水產養殖面源污染的防治研究。投資500萬元先后開展了秸稈基大孔徑油污吸附材料的研制、離子液體磁性納米復合材料對海洋污染物去除及檢測方法中的研究等污染防治材料研究、外來入侵有害綠藻強壯硬毛藻的監測、預報及防治技術等有害物種防治研究、遼寧省水產養殖動物主要疾病的無公害防治技術研究與示范、新型抗菌抗胰蛋白酶雙功能肽在鲆鰈科魚類菌病防治中的應用研究等水產養殖動物疫病防治研究,海水池塘多品種綜合健康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海參與蝦蟹混養的生態效應及清潔生產技術研究、北方凡納濱對蝦工廠化養殖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示范等健康養殖與清潔生產技術研究,遼東灣海域石油類有毒污染物及重金屬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研究等污染物監測技術研究、工廠化水產養殖廢水培養裂殖壺菌用作水產飼料、水產養殖廢水殘留藥物污染的生態修復技術研究等養殖廢水處理及廢水再利用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積極引導池塘標準化改造,水產養殖條件設施大幅改善。進一步開發和拓展水產養殖發展空間,養殖生產企業和個人加大了海淡水池塘標準化改造的力度。2014年全省池塘標準化改造規模達72.3萬畝,比上年增加1.3倍,其中海水池塘改造面積61萬畝、淡水池塘改造面積11.3萬畝,總投入資金1.33億元。池塘標準化改造大大提高了老舊低產池塘的生產能力,養殖基礎條件及硬件設施大幅改善。

        積極推進水產健康養殖,水產養殖技術水平明顯提高。2015年開展了創建省級現代漁業園區、漁業標準化示范縣等活動,全方位推動水產養殖向生態化、標準化、規模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截止2015年,全省已累計獲批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500余家(含大連市),通過示范場的引領,水產健康養殖模式得到快速、有效地推廣,優質、高效、安全、生態養殖成為遼寧省水產養殖的主導,以海參、對蝦、扇貝、海蜇、河豚、牙鲆、河蟹、鯰魚和黃顙魚為代表的精品增養殖規模繼續擴大,帶動精品漁業向規模化、產業化邁進。全省評選認定了6個現代漁業園區、20個漁業標準化示范縣和遼寧漁業十大品牌,推動水產養殖業上高度上水平。

        積極開展監測整治修復,水產養殖環境狀況有所改善。每年5月末、9月末分春、秋兩次采樣,共設采樣點22個,對淡水水產養殖環境中Pb、Cd、Cr、Hg、葉綠素、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總大腸菌群等進行監測,獲監測數據600余個,編寫《遼河、鴨綠江漁業環境生態監測報告書》。每年制定全省《海洋環境監測方案》,確定海洋環境的監測區域、監測項目、監測標準及監測要求。布設監測站位置500個,每年監測頻次在10次以上。開展近岸海域趨勢性監測、入海排污口監測、江河入海污染物總量監測、赤潮監測、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海水增養殖區監測等四大類22項海洋環境監測項目。通過大量的海洋環境監測活動,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掌握了近岸海域環境狀況,為有效開展海洋環境污染防治、加強海洋生態保護提供了決策依據。編制發布年度《遼寧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2015年,遼寧省先后開展了盤錦雙臺子河口濱海濕地景觀修復示范工程等10個域海岸帶整治修復,葫蘆島市覺華島等13個海島的整治修復。同時,利用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4.12億元賠償款和補償款,在環渤海5市和重點縣區開展了15個海洋生物種群修復、近岸灘涂植被修復和岸線進行整治修復。共整治修復岸線長度11150米,整治修復面積50余平方公里,有效保護了自然生態岸線和公共親水岸線。

        積極開展海洋漁業資源保護區建設,水生物種數量有所回升。幾年來,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全面加強對海洋生態敏感脆弱區、重要海洋生態功能區、特殊海洋生態景觀、獨特地質地貌景觀等重點海域和濱海濕地的保護,先后建立了錦州大筆架山、大連長山群島、大連金石灘、盤錦鴛鴦溝、綏中碣石、覺華島、營口團山海蝕地貌等7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海洋公園),建立了大連海王九島海洋自然保護區等4個市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建立了大連斑海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遼東灣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7個水生生物和漁業資源保護區。全省海洋與漁業類型的保護區總面積達7908.77平方公里,占遼寧管轄海域面積的11.6%,初步形成了點面結合的海洋保護區格局。通過多年的海洋與漁業保護區建設,保護區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日益顯現,重點保護目標,生態敏感脆弱區,漁業資源等得到有效保護。海洋保護區建設與管理水平逐年提升,形成了保護與開發實現雙贏的良好局面,已建的海洋保護區積極打造優質的親海空間。監測數據顯示,雙臺子河口典型濱海濕地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得到緩解,斑海豹數量逐年回升,從1992年的不足1000頭發展到現在的2000頭。

        建立海洋生態紅線制度,水產種質資源有所恢復。按照“保住生態底線,兼顧發展需求”的基本要求,根據海洋資源開發現狀和生態保護需求,全省在渤海海域劃定生態紅線區34個,將遼東灣北部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遼河口、大遼河口、大凌河口等河口濕地納入生態紅線加以保護,總面積5920.8平方公里,占遼寧渤海近岸海域面積的45.2%。劃定自然岸線388.7公里,自然岸線保有率為31.5%,并于2014年以省政府的名義印發實施。在此基礎上,將海洋生態紅線進一步細化為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依據生態特點和管理需求,分區分類制定生態紅線管控措施。對生態脆弱和敏感區域、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施海洋工程區域禁批和限批制度。在審批用海項目時,處于禁止開發區域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處在限制開發區的項目原則上不予受理。

        ???

        來源: 中國漁業報

        三级片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