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東省近海海域雷達監控系統建設方案專家評審會”上了解到,今年山東省擬在沿海及中大型執法船上建設近海海域雷達監控系統,融合海洋漁船AIS系統、視頻跟蹤監控系統、超短波和短波通信系統,實現對山東省近海20海里范圍內海域漁船的主動、全時信息采集、系統分析和實時顯示,使海洋漁船監控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收集,實現海洋與漁業執法和漁業安全管理技術手段的新突破。
山東省是海洋與漁業大省,海岸線長3345公里,全省現有漁港312個,從事漁業生產的漁工漁民117.5萬人,各類漁業船舶近12萬艘,其中海洋漁船4.6萬艘,安全管理和執法監管工作點多、線長、面廣,管理和服務任務十分繁重。近年來,山東省大力加強漁業安全管理和漁業執法信息化建設,著力建設以海洋漁業CDMA網絡、AIS智能避碰網絡和北斗衛星定位通信網絡等“三大網絡”為主體,以漁船基礎信息系統、射頻識別系統、近海通信系統、漁港視頻監控系統等“四大系統”為輔助,省、市、縣三級共用共享的漁船安全應急救援指揮平臺,初步實現了對海洋漁業船舶和漁業港口全海域、無縫隙的動態監管。但目前建設的各類信息系統均為被動式信息采集系統,其有效運行依賴于被監管目標主動傳送自身的動態和靜態信息,一旦監管目標關閉或不能保障信息終端設備的正常使用,所有信息采集系統即自動失效,存在明顯的監管漏洞和技術缺陷。為此,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開發建設能夠主動收集和自動分析各類監管目標信息的雷達監控系統。
山東省近海海域雷達監控系統是一個集雷達監測、視頻跟蹤和超短波、短波通信于一體的綜合監測指揮系統,主要由固定檢測站——省級指揮中心——市(縣)指揮中心——移動檢測站四部分組成。規劃在山東沿海選擇適宜陸基和海島建設18處雷達監測站,每個固定監測站配備X波段雷達、AIS接收機、視頻跟蹤監控設備、處理主機,用來處理雷達信號、光電視頻信號、AIS信號,并進行整合。省級指揮中心配備有多信息源融合服務器軟件、視頻跟蹤監控服務器軟件、超短波服務器軟件、目標記錄服務器軟件的服務器,并指揮、調度各級指揮中心或執法船進行執法監控行為。市(縣)級指揮中心配備綜合終端顯控模塊、系統管理模塊,負責監控并指揮執法行為。在省級300噸級及以上中大型執法船上建設船載雷達監測站(移動監測站),通過寬帶網絡可將監控目標信息傳送到指揮中心,同時接收中心下發的目標信息。
近海海域雷達監控系統具備“九大功能”:一是通過以雷達為主要傳感器,能夠在無人值守、惡劣天氣(雨、霧)情況下主動探測目標,并持續自動跟蹤、報警、記錄;二是融合海洋漁船AIS系統,有效提高對監控目標的準確識別能力;三是能顯示全部已探測到的目標信息,包含雷達視頻、目標運行軌跡、航向、航速等;四是具備目標篩選功能,能夠按照目標速度、目標類型篩選,提高對違法船只的查找效率;五是融合視頻跟蹤監控系統,利用雷達光電智能引導,提升對海上可疑目標的跟蹤監視和識別能力;六是采用網絡化信息系統,具有目標數據實時存儲、回放調閱功能,提高應急處置和執法指揮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七是采用先進的多信息融合技術,確保對探測范圍內多雷達信息源、AIS設備、CCTV等設備進行有機融合和整合,目標探測無遺漏、無重復、無虛報;八是本系統融合超短波和短波通信功能,具有實時通信和信息核實功能;九是本系統支持遠程終端接入,實現執法船對海上目標態勢的全面掌握。
整個項目預計至2020年完成,2017年前完成18處陸基和海島雷達監測站及省級執法船船載雷達監測站建設,建設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執法數據中心,實現山東省近海海域雷達監控系統的有效運行。到2020年完成山東省近海海域雷達監控系統和山東省漁業安全應急救援指揮系統、視頻跟蹤監控系統、超短波和短波通信系統的數據融合和系統整合,形成綜合性集成應用,建立統一的山東省海洋與漁業綜合監控平臺。融合海洋漁船AIS系統、視頻跟蹤監控系統、超短波和短波通信系統,通過對雷達原始視頻數據的分析處理和多信息源融合技術,實現對山東省近海20海里范圍內海域的主動、全時信息采集、系統分析和實時顯示,為海洋與漁業執法和漁業安全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大批示范基地,培育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戶,為漁業漁村發展培養了一大批懂政策、懂管理、懂技術,會組織、會經營、會服務的先進實用人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大力推進“122推廣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取代了以品種、單一技術為主的推廣模式,實現了一體化輸出,大大提高了推廣效率。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在多個省區組織實施的水產養殖節能減排技術集成試驗示范、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推廣,為漁業提質增效、漁民增收、漁業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撐。“十二五”期間,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系統累計取得各類技術成果86項,獲得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127項。2012年,在農業部全國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中,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和云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獲得先進單位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