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我國第一漁業大省,海岸線長3100多公里,約占全國的1/6,近海海域面積15萬平方公里,淺海可用于養殖的面積近2000平方公里,灘涂可利用面積近1500平方公里;內陸淡水自然水面440多萬畝,擁有著名的微山湖、東平湖等湖泊資源。為了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山東堅持生態漁業、高效漁業、品牌漁業方向,加快轉變漁業發展方式,進一步優化漁業經濟布局,提高漁業經濟發展效益,充分利用良好的水域生態環境,實施漁業資源修復、漁業良種體系建設、水產品質量保障、海外漁業、科技創新與信息化等現代漁業十大工程。
去年,該省水產品總產量達730.3萬噸,增長2.4%;漁業經濟總產值1894.6億元,增長14.4%,漁業總產值占全省大農業的比重為12.2%;水產品出口創匯34.9億美元,增長2.4%,分別占全省農產品和全國水產品出口創匯額的35%和33%;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816元。該省的漁業產量、產值等主要經濟指標連續12年位居全國首位,漁業已經成為該省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
健康養殖確保質量安全
發展標準化健康養殖,夯實水產品質量安全基礎。該省全面推行苗種生產許可制度,全省國家級、省級原良種場和重點苗種場監管率達到100%。全省開展了30個健康養殖示范縣建設,優勢水產品養殖占養殖總面積的比重達70%以上。積極開展健康養殖示范區創建活動,全省已建設省級以上健康養殖示范區112處,規模達到62萬畝,輻射面積達到200萬畝。全省無公害水產品產地已達515個、無公害水產品品種822個、有機水產品品種24個,健康養殖示范區、漁業標準化基地及無公害水產品產地面積達30萬公頃。
漁業科技貢獻率達60%
科技進步日益成為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漁業科技水平穩步提升,貢獻率提高到60%。目前該省有近60所市級以上涉海涉漁科研院所,其中有國家海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家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39家水產原良種場,擁有7000多名漁業科技人員,占全國同類人員的40%。上個世紀末至今,該省分別在海帶、對蝦、扇貝、海參養殖等方面實現了技術突破。工廠化養殖節能減排技術、主養品種病控與產品安全綜合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中草藥制劑、疫苗、微生態制劑等替代抗生素防治漁業病害技術在生產中發揮巨大作用。
資源修復促進可持續發展
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漁業資源實現了由單向利用向養護和利用雙向并舉轉變,2005年實施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以來,該省大力開展增殖放流、種質資源保護和人工魚礁建設,有效恢復和保護了漁業資源環境。截至2008年底,全省用于漁業資源修復的資金達7億多元,其中增殖放流品種達20種以上,增殖放流各類苗種超過220億尾(粒)。僅2008年,全省投資達2億元,其中省級以上財政投入達7080萬元,全省人工魚礁累計達16處。標準化池塘改造工程啟動實施,沿海、沿黃、沿庫、沿湖等地區成方連片開發勢頭強勁,2008年全省各級用于標準化魚塘改造資金上億元,改造標準化魚塘20萬畝,帶動養殖區漁民人均增收300多元。
龍型經濟提升市場競爭力
為了提升水產品的競爭力,使漁業增長逐步由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該省漁業經營方式不斷向產業化發展。該省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提高漁業組織化水平,形成“苗種繁育—標準化健康養殖—產品加工—銷售網絡健全”的特色產業鏈。漁業產業化成為漁業增長的主要組織形式,產業體系不斷向現代化演進,經營方式不斷向區域化、規模化發展,經營體制不斷向以產權為紐帶的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轉化,漁業市場化、國際化、組織化水平不斷提高。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逐步壯大各具特色的優勢企業,加速“龍型經濟”的發展。2008年全省水產品加工企業1872家。目前,全省已建立較規范的漁民專業合作社120個,各類漁業協會50多個;全省規模以上漁業企業發展到270余家,省級以上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6家,建立水產品加工園區和出口基地30余處。
品牌建設開拓國內外大市場
在品牌塑造上,山東加大品牌推介力度,以名優產品大力開拓國內國際水產品經貿市場。多年來,山東一直注重水產品牌的培育與推介并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省有160多個水產品被農業部評為品牌產品,有51個被評為中國和山東省名牌產品。2008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和中國農業展覽館,及今年的第14屆國際漁業博覽會分別舉辦“山東省十大漁業品牌推介”活動,重點宣傳推介“膠東刺參”、“膠東鮑”、“膠東鲆鰈鰨”、“榮成海帶”等山東省“十大”漁業名優水產品。濟寧市在濟南舉辦了微山湖水產品品牌推介會,東營市在濟南舉辦了黃河口大閘蟹美食節,不少市縣也舉辦了不同形式的水產品推介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山東一批名牌水產品脫穎而出,像膠東海參、鮑魚、萊州梭子蟹、黃河口大閘蟹、微山湖烏鱧、泰山赤鱗魚等。該省刺參、鮑魚、海帶養殖規模居全國前列,品質優良,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