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營造濃厚的科研學術氛圍,推動學術交流和科技創新,倡導學術自由,強化科研思想碰撞,5月3日,黃海水產研究所舉辦了雕刻時光學術沙龍“水產生物重要性狀的遺傳基礎”主題學術活動。活動由農業農村部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以及山東省海洋漁業生物技術和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承辦。黃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李健出席了會議,特邀專家及青年科技人員等5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會上,李健副所長指出,雕刻時光學術沙龍是為我所科研人員搭建的一個學術討論和學術爭鳴的平臺,今后將定期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運行下去,“線上”搭建思想交流、學術探討的平臺,“線下”根據不同研究方向舉辦分主題的學術報告活動,建立不同學科的討論群,進一步促進青年科研人員之間的思想碰撞。邵長偉、孫秀俊、王娜、盧霞、吳彪、呂建建、廖梅杰、張曉雯和王濱等9位青年學者分別作了題為“表觀遺傳-基因與環境的博弈”“扇貝閉殼肌的結構與功能”“基于轉錄組和miRNA信息的牙鲆白化發生機制研究”“凡納濱對蝦氨氮急性脅迫應激的遺傳基礎研究”“魁蚶耐低鹽、低氧的研究思路”“三疣梭子蟹鹽度適應性的分子機制”“刺參抗逆性狀的遺傳基礎及其在選育實踐中的應用”“酸化條件下海帶營養物質代謝變化及發生機制”“LPXRFa in the half-smooth tongue sole (Cynoglossus semilaevis): molecular cloning,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的學術報告。與會專家、學者對報告涉及的水產動物生長、品質、性別、抗性等重要性狀基礎研究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討論,交流了彼此的觀點。
活動詮釋了沙龍“非莫逆同窗,但可互啟心智;非相同專業,但可碰撞思想;非締結盟友,但可相扶而進”的宗旨,取得了圓滿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