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2nfys"></tbody>
  •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samp id="2nfys"></samp>

      <samp id="2nfys"><ins id="2nfys"><u id="2nfys"></u></ins></samp>

      1. <progress id="2nfys"><bdo id="2nfys"></bdo></progress>
      2. <samp id="2nfys"></samp>

      3. <progress id="2nfys"></progress>
      4. <tbody id="2nfys"><bdo id="2nfys"></bdo></tbody>

      5. <menuitem id="2nfys"><strong id="2nfys"></strong></menuitem>

        綜合新聞

        首頁 - 新聞中心 - 綜合新聞 - 正文

        我國政府將“漁業碳匯”作為藍色碳匯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交《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漁業碳匯發展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日期:2017-03-03 00:00    作者:科研處    來源:     打印    加大 減小

        日前,中國海洋報報道,我國政府今年初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一次兩年更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首次提出,為應對氣候變化,我國在發展藍色碳匯所做的工作,并將藍色碳匯調查評估技術體系、藍色碳匯貯藏能力提升技術體系等內容列入應對氣候變化的海洋技術需求清單。

        《報告》分析了“十二五”期間我國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以及取得的成效,總結了在發展藍色碳匯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中國開展了淺海貝藻養殖固碳技術、固碳潛力評估理論和技術研究,初步建立了淺海貝類和藻類固碳潛力評估技術,進行了淺海貝藻養殖固碳技術集成與示范”。報告將漁業碳匯作為藍色碳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向國際社會提交,體現了漁業碳匯的重要性。

        2004年,黃海水產研究所唐啟升院士在實施973計劃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項目過程中發現貝藻養殖碳匯功能,率領團隊開創了我國海水養殖在海洋碳循環中的作用研究。先后在國內《地球科學進展》和國際海洋生態學頂級刊物(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發表論文,證明淺海的貝類和藻類養殖活動間接或直接地使用了大量的海洋碳。研究表明,1999~2008年間我國海水貝藻養殖每年從水體中可移出的碳量為100~137萬噸,平均120萬噸,十年合計固碳1204萬噸。2010年,唐啟升院士在兩個973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項目研究的基礎上,經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戰略咨詢項目研究,提出了碳匯漁業理念,認為碳匯漁業是綠色低碳發展新理念在漁業領域的具體體現,將更好地彰顯漁業的食物供給和生態服務兩大功能,產生一舉多贏的效應。國際大海洋生態系咨詢委員會和國合會等知名國際專家高度稱贊和肯定這個新理念,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提出漁業碳匯概念、倡導大力發展碳匯漁業的國家。貝藻養殖活動不僅可以有效利用海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而且可以移出大量的碳。發展碳匯漁業產業,可以降低海域的富營養化程度,改善水質,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2011年以來,為推進碳匯漁業的發展,黃海所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漁業碳匯實驗室,并建立了“獐子島蝦夷扇貝碳匯實驗室”、“桑溝灣貝藻碳匯實驗室”和“萊州灣灘涂貝類碳匯實驗室”三個二級實驗室以及桑溝灣海草床生態系統碳匯觀測站。隨后申請獲批建設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碳匯漁業重點實驗室,建立起碳匯野外現場監測平臺,在漁業碳匯的固碳機理、碳匯計量標準以及擴增技術等方面開展較為系統研究,取得了突破,所構建的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在經濟、生態效益上取得了雙贏,獲得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

        我國向國際社會提交的氣侯變化更新報告為漁業碳匯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碳匯漁業建設方面,亟待加強科研投入和團隊建設,針對目前我國漁業碳匯發展所面臨的迫切問題,從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兩方面研究漁業生物的固碳過程和機制,探討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多重壓力對漁業碳匯的影響機理與程度,建立我國漁業碳匯計量標準,評估我國漁業碳匯的潛力,構建高效、可持續的碳匯擴增技術體系,充分發揮漁業的碳匯功能,為應對氣候變化、減排大氣二氧化碳、緩解水域富營養化和環境友好型漁業做出新貢獻。

        三级片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