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24日,黃海水產研究所主持完成的 “貝類養殖區老化和荒蕪灘涂修復與調控試驗示范”和“灘涂養殖貝類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兩課題的研究成果通過了由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鑒定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山東省漁業技術推廣站、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
課題在調查評估乳山灣環境狀況的基礎上,率先在國內通過模擬實驗方式,研究了菲律賓蛤仔生物沉降對沉積環境中酸揮發性硫化物(AVS)的影響及變化規律,以及與pH、Eh、有機質、活性鐵、重金屬(Cu、Zn、Pb、Cd)及硫酸鹽還原菌等底質環境因子的相關性,測定了養殖環境中有毒金屬的化學活性;查明了菲律賓蛤仔N、P和糞便排泄率及其與溫度的關系,并測算出菲律賓蛤仔NH4-N、TN、DIP、TP和糞便的排放量,為灘涂養殖業的科學規劃提供了理論依據。首次應用物理修復方法對貝類養殖老化灘涂進行修復研究與示范,效果明顯。經修復調控,菲律賓蛤仔每畝增產330kg;縊蟶每畝增產393kg。于2004年推廣1萬多畝,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鑒定委員會專家在聽取課題組的工作和技術報告、審查了課題組提供的技術資料,并經過質詢答疑后認為,該成果的灘涂貝類養殖區物理修復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海洋漁業環境與生物修復實驗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