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農業部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組織專家,對我所主持的農業部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條石鯛人工繁育技術研究"項目進行了現場驗收,專家組由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和膠南市海洋與漁業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
專家組在聽取了課題組負責人柳學周研究員的工作匯報后,進行了現場驗收,通過抽樣計數和測量,在6個育苗池(5×5×1m)中共育出健康條石鯛苗21.5萬尾,魚苗平均體長32.0mm(圖1)。
條石鯛(Oplegnathus fasciatus, T&S.),俗稱日本鸚鵡魚,隸屬于鱸型目(Perciformes),石鯛科(Oplefnathidae),為暖溫性巖礁魚類。其體態優美,色澤鮮艷、條紋美麗、肉質細嫩、營養價值高,是一種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的海產魚類(圖2),主要分布于我國的黃海、東海,日本的北海道以南等海域。為了推動我國海水魚類養殖業的發展,開發新的養殖品種,農業部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于2004年3月設立了"條石鯛人工繁育技術研究"課題,該課題由我所魚類養殖與設施漁業研究室柳學周研究員主持,在青島忠海水產有限公司(膠南市養魚場)實施。
課題實施期間,通過對親魚的強化培育和人工促熟調控,親魚自然產卵,獲得了批量受精卵。在苗種培育過程中,根據條石鯛的早期發育特性,突破了開口餌料的選擇、餌料系列及投喂策略等技術要點,解決了前期死亡率高的難題;采取適宜的營養強化和培育環境因子調控等措施,提高了變態期成活率。該課題的研究取得了苗種繁育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在國內首次完成了條石鯛規模化的人工育苗,初步形成了人工育苗的關鍵技術。
條石鯛適合于網箱養殖和池塘養殖等養殖方式,苗種繁育技術的突破,將為我國海水養殖業提供又一新的具有極大推廣前景的養殖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