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0日,黃海水產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鲆鰈類無公害安全型配合飼料的研制與開發”通過了由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驗收和鑒定。驗收專家組、鑒定委員會由中科院海洋所、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一所、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和青島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的專家組成。
該項目通過科技攻關,取得如下結果:
1.首次在鲆鰈類飼料中通過調節必需氨基酸與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提高牙鲆生長及氮的沉積,降低氮的排泄,使飼料中蛋白質的消化率提高12.3%,氮的排放量降低26.3%;通過飼料中植酸酶的添加,使低魚粉含量的大菱鲆飼料磷的消化率提高19.1%,磷的排放量降低15.9%。2.提出鲆鰈類具有安全隱患的飼料添加劑的安全限量,建立了鲆鰈類無公害、無殘留飼料生產的技術規范。累計生產無公害安全型鲆鰈類配合飼料3000噸,實現產值3496.6萬元,利稅651.8萬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3.本項目系統研究了低排泄(氮、磷)鲆鰈類配合飼料配制技術、營養與免疫的關系、鲆鰈類飼料添加劑安全使用技術、新型無公害無殘留安全型飼料添加劑和飼料研制等,其研究結果已獲2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發表論文5篇。
驗收專家組、鑒定委員會在聽取了課題組的工作和技術報告,經過答疑后認為該課題組織管理規范,經費使用合理,一致同意通過驗收。其研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科研處供稿)